從“精英”代名詞,到“海帶”、“海草”、“海藻”、“海泡”……
“海歸”只剩20年
“再過20年,相信中國就沒有‘海歸’了。”10月28日,主題為“新海歸,新使命”的“歐美同學2007北京論壇暨第四屆中國留學人員回國創業發展與交流大會”(下稱“歐美同學會論壇”)在北京中國大飯店召開,北大國際MBA美方院長、英國FORDHAM大學商學院副院長楊壯在會上如是說。
這次大會是本年度中國最大規模的海內外留學歸國人員的聚會,來自不同領域的留學歸國人員和其他社會各界人士近500人參加了大會。
據國家教育部2007年公布的最新年度留學數據顯示,從1978年到2006年底,中國各類出國人員的總數達到106.7萬人,留學回國人員總數為27.5萬人,僅2006年留學回國人員就有4.2萬人。他們中有些人成為各個行業的精英,實現了理想和抱負;有些人還在繼續探索發展的道路,不斷修正人生目標;更有一些人因為找不到合適的發展方向,處于迷茫彷徨之中。
香港科技大學中國跨國關系研究中心主任 David Zweig經過研究發現“海歸”人群除了目前出現在中國,另外一個“海歸”人群最多的國家是印度。因此證明了它是因一個國家在經濟不斷發展強大時期對人才的需要而產生的,但只是特定時期的特定群體。
“在美國、加拿大和歐洲就沒有(海歸)這個稱呼。”Zweig告訴《中國經濟周刊》,因為一個人到國外學習再回到自己的國家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他自己就是這樣。隨著中國教育的進步,他認為會有更多人出去,更多人回來。
事實也似乎證明了這一點,隨著國內經濟的發展和教育水平的逐漸提高以及留學歸國人數的日漸增大,對“海歸”這個名詞的解讀也在發生著變化——由人人羨慕的“海鷗”到具有尷尬意味的“海帶(海待)”、“海草”、“海藻(海找)”、“海泡”……
春風得意的“海鷗”
“中國留學生從清末的容閎開始,都是國家和社會極度貧窮、生存不下去的時候的重要支持力量。我想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持續的高速成長,工業化、城市化、私人經濟興起,國際貿易擴張,中國已經是全球成長最快的幾大經濟體,所有的這些都為海歸提供了有用武之地的舞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會。”美國高盛投資銀行合伙人與董事總經理胡祖六在歐美同學會論壇上表示。
“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智慧的時代,這是信任的時代,這是光明的季節,這是希望的春天,我們前途無量……”用狄更斯在《雙城記》的篇首語來形容 “海鷗”們并不為過。“海鷗”是指目前頻繁往來于國內和海外,從事商務貿易活動的留學歸國人員,他們具有很強的流動性,在其經營的業務上跨越東西方,或是一兩個國家,成為中國國際化的風頭人物或是各種富豪榜上的青年才俊典型。
仔細研究“海鷗”們的背景與經歷,不難發現他們具有以下的特點:第一,在國內一流大學畢業,本身基礎很好;第二,在國外繼續深造的院校也是世界享有聲譽的學府,而且獲得了碩士以上的學位,這種教育背景即使在歐美發達國家也是相當令人矚目的;第三,他們的研究領域都屬于新經濟、高科技和第三產業領域,并且都有海外跨國公司和三資企業擔任高級管理人員的經歷。
據此優勢,加上中國當時的經濟發展迫切需要一批受過國外專業訓練的高級人才和世界接軌,“海鷗”們回國后根據自身特點,找到了很好的切入口。而當時海外大型跨國公司在進入中國市場時,也要求找到這樣一群具有中西方教育背景的專業人才來開拓中國市場。
“現在大型的國際企業的CEO里面,都會有中華區的CEO,這是大勢所趨。”微軟亞洲工程院院長、微軟中國研發集團首席技術官張宏江在歐美同學會論壇上說。
奮斗的“海草”
與早年出國的“海鷗”們不同,“海草”指的是較為年輕的“海歸”。根據2006年中國留學生回國創業論壇的問卷調查,他們的出國年齡平均26 歲,平均回國年齡32歲,平均在國外有5年的學習時間,3.1年的工作經驗,而且是工作和學習互相交叉。他們回國后,一般都供職于外企、三資企業、留學人員創業園,從事服務咨詢業和第三產業以及文化傳媒產業,年薪一般為6萬—12萬。
Frank是從澳大利亞歸來的“海草”,目前供職于一家大型國有企業,擔任海外部的經理。提起自己的經歷,他很慶幸當時做了果斷的選擇,雖然放棄了澳洲的永久居民身份,但對目前的工作還比較滿意。
“我是在非典時候回國的,當時家人、國外的朋友都不贊成,但我自己很堅決。因為雖然取得了IT的碩士學位,但由于經驗不夠,在國外很難進入大公司,只能在小公司做個網絡管理員之類的工作。而且國外生活單調乏味,其實很難進入主流社會,這是國外當第一代移民的宿命,除非有大的機遇才可能改變,所以我寧愿回國。”Frank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說,現在經過4年的工作,他在上海已經是有房有車一族,和留在澳洲的同學相比,他覺得自己的生活質量要高很多。
Linda目前擔任一個外企的HR(人力資源管理)經理。她在4年換了3次工作,終于實現自己理想進入世界500強的企業。回想自己的經歷,她很感慨:當初回國時,比較理想,以為自己國內讀的是一流大學(武漢大學),在英國念的學校也不錯,可以順利找到自己滿意的工作。但剛開始2個月很不順利,小的企業她看不上,大的企業又拒她于門外,特別苦悶。后來調整了思路,選擇了一家中型的咨詢公司,從低層做起,熟悉了這個行業的運作模式,而且拓寬了人脈,一步一步實現了目標。
美國回來的Sam則對自已的經歷有一番獨到見解。他對記者表示,“新海歸”必須要學習“內海”游泳。1996年,他的清華校友張朝陽回國創業時,24歲的Sam踏上了美國的留學之路,攻讀計算機軟件專業,并拿到卡羅得大學MBA學位后,他進入了摩托羅拉總部工作。受學長們成功創業故事的吸引, 2004年,Sam毅然辭職回到了老家北京,他想循著師兄張朝陽的足跡,進入無線網絡及通訊用品的創新事業。然而,拿著方案四處奔波的他突然發現,由于國內SP市場的混亂,國家有關部門已經“暫緩”執照的審批。國內的現實讓他明白時代不同了,所以他進入了清華創業園工作,選擇做一個白領。
“當然,我還是希望有一天自己做Boss(老板)的,就像我的Boss一樣,但他是10年前回來的,不一樣呀!我現在能當個‘海草’就不錯了。”Sam對《中國經濟周刊》說。
郁悶彷徨的“海帶”
2006年全年,中國新增4.7萬名“海歸”,根據世界HR實驗室經過近期對隨機抽取的1500多個“海歸”樣本進行統計的結果顯示,有35%以上的“海歸”存在就業困難,同時40%的“海歸”感覺自己的職業方向出錯。
對此,北極光創投創始合伙人鄧鋒在10月26日做客新浪聊天室時說:“‘海歸’只代表你出國待過一段時間,3個月回來也叫‘海歸’,30年回來也叫‘海歸’,但肯定不一樣。”
“海帶”們往往年紀較輕,出國時間很短,在國外沒有什么工作經驗就回國。由于缺乏經驗,他們回國后求職很不順利,處于待業狀態。
Ray當“海帶”已經一年了,出國之前他念的是一家地方院校,學的是材料化工,到英國后換了最受留學生青睞的會計專業,雖然他對此專業毫無興趣。回國后,Ray發現找工作真的很不容易。
“讀完本科馬上出去讀碩士再回國,結果回來后一兩年都沒找到工作。似乎有些國內企業對我們‘海歸’有歧視,我的同學給一家公司遞簡歷,人家一聽說是‘海歸’,立刻就不要了。更具諷刺意味的是,在一場海外留學人員專場招聘會上,北京某科技種植公司,甚至打出了2500元月薪的價碼。且不說我們的教育投資那么大,就憑這點錢,在北京都無法生存!”Ray對《中國經濟周刊》表示,他現在寧肯在家復習考注冊會計師,也不想再去受面試的白眼,而且他認為考到需要的資格證后,他的現狀會有所改變。
而從德國回來的Judy正在為要不要去一家小公司上班而內心掙扎:“唉,回來才知道一切不是想的那樣。現在好的公司都需要英語好的,我的英語徹底不行,德語說得也一般。但閑了半年了,特別郁悶!”
歐美同學會副會長兼商會會長王輝耀收集了300個回國創業成功的人士,研究他們的簡歷,發現這些人都在國外有過5年以上的工作經驗。他認為, “海帶”一族有著自身客觀原因。那些在到國外讀個一年的學位,或者拿一年的碩士馬上就回來的話,或者大學一畢業就出去的“海歸”,這種情況下找工作跟國內的大學畢業生境遇是差不多的,因為缺乏工作經驗,包括還有的人要適應國內環境,再加上期望值太高,又缺乏人際關系,只能成為“海帶”。
猶豫不定的“海泡”
“海泡”是最新出現的一個人群,他們已經學成或者接近畢業,雖然非常想回國發展,但對國內態勢不是很了解,左右為難“泡”在留學地,成為“海泡”。
Elyse碩士畢業8個月了,目前在法國的大部分的時間都在打工——每天7小時的香水店售貨員,兩小時的語言課。她無奈的說:“雖然在這里做的是售貨員,但一個月有1200歐元的收入,回國是怎么也拿不到這個月薪的。可是我父母都是高級知識分子,根本就不同意我在國外做這種工作,而且法國是非移民國家,走還是留,好難決定。”
Joy的情況在赴美的留學生中很普遍。她是作為陪讀去的美國,目前老公已經完成學業很想回國發展,但她由于自身條件一般,念了一個美國三流大學的MBA。“我也知道現實,你說哪家好的公司會要一個沒有任何工作經驗的MBA!?”想想回國后要面臨的困難,她舉棋不定。
為何“海歸”的光環逐漸消退?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徐小平認為,出國留學的三重境界分別是:就業競爭力、行業領導力和社會領袖力,而獲得就業競爭力是留學的最低目標。
而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本土教育水平在不斷提高,本土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已日漸不落人后,很多大學和科研機構都培養了大量優秀學生,這也使得“海歸”價值受到挑戰。很多大型跨國集團每年都會去中國的著名高校進行大規模的校園招聘就是最好的證明。
“回國的人越來越多,國內的老師就越來越好,老師越來越好,國內的學生也就越來越好,這是一個循環。”香港科技大學中國跨國關系研究中心主任 David Zweig也這樣認為。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研究中心前主任李青原更是直言不諱地說:“以前所謂的‘海歸’(洋博士)和‘土鱉’(國內博士)差距現在越來越小,已經沒必要用‘海歸’和‘土鱉’來劃分人才。”
資料
成功“海歸”代表人物
張朝陽,1986年畢業于清華大學物理系,同年考取李政道獎學金赴美留學。 1993年底獲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博士學位,1995年底回國任美國ISI公司駐中國首席代表。1996年,張朝陽在MIT媒體實驗室主任尼葛洛龐帝教授和MIT斯隆商學院愛德華·羅伯特教授的風險投資支持下創建了愛特信公司,成為中國第一家以風險投資資金建立的互聯網公司。1998年2月25 日,愛特信正式推出“搜狐”產品,并更名為搜狐公司,并于2000年7月12日在美國納斯達克成功掛牌上市(NASDAQ:SOHU)。張朝陽也成為中國互聯網最具傳奇色彩的人物。
李山,清華大學經管學院1981級學生,1984年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成立,李山破例成為經管學院第一任團委書記,也是全校第一位作團委書記的學生。1988年進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獲經濟學博士。先后擔任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銀行外匯衍生產品交易經理、美國高盛投資銀行紐約總部國際經濟學家、亞洲研究部和投資銀行部執行董事、歐洲并購部執行董事、國家開發銀行投資銀行籌備領導小組副組長、美國雷曼兄弟公司中國業務董事總經理、中銀國際控股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目前是三山投資公司合伙人。
胡祖六,清華大學工學碩士,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現任美國高盛投資銀行合伙人與董事總經理。曾任瑞士日內瓦-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首席經濟學家與研究部主管。1991年至1996年間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官員,先后供職于亞太局、財政事務局和研究局,從事經濟研究,參與對許多成員國政府的宏觀經濟政策磋商與技術援助工作。其研究領域包括宏觀經濟學、公共財政、國際貿易與金融理論。其研究成果之一《全球競爭力報告》在國際上具有廣泛影響。從1996年4月起至今兼任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與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他被媒體評為“中國最英俊、最富有紳士風度的經濟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