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中國家庭大多是幾個大人如群星捧月般圍繞著一個孩子。兒子在家的時候自然是什么家務都不做,什么東西都是隨處亂扔亂放。春節去美國看他,我驚詫地發現他的宿舍整理得非常整潔,被子和睡衣疊得整整齊齊。
當我請朋友將兒子學校的家長手冊和學生手冊翻譯成中文并仔細讀完后,就不再奇怪兒子為什么會在這么短的時間內有如此之大的變化了。對學生手冊我不陌生,兒子讀小學、初中的時候都有,內容不多,大多都是套話,很空洞。
而兒子現在的家長手冊和學生手冊讓我又一次開了眼界,學生手冊竟然可以是這樣的!用它自己的話說:試圖涵蓋家長和學生關注的所有問題。
我發現自己以前認為美國老師不管學生、大人不管孩子是認識上的誤區。他們不僅管,而且管得比我們要具體得多。
比如“男孩每個耳朵不能超過兩個耳環,女孩的裙子必須在膝蓋下兩英寸”;比如國內的學校會規定不許早戀,但早戀現象并不能因此絕跡,而他們會規定:“學生在公共場所示愛時應留意他人,把影響降到最低。手牽著手或步行臂挽臂是可以接受的表現感情的方式,但更多的示愛方式是不允許的。”
盡管是一所對國際學生每年收費高達5萬多美元的私立學校,學校也并沒有視學生為“衣食父母”。它強硬地規定:學生在宿舍抽煙,在宿舍里擁有任何易燃物品,嚴重違反電腦網絡服務協議,分發違禁藥品和嚴重騷擾或虐待學校的任何其他個人或團體,都是重大違規行為,會導致被停學或開除。任何背離誠信規范的行為和學術欺騙也都是重大違規行為,包括抄另一學生的家庭作業、向另一學生提供家庭作業、剽竊別人的成果和在考試、測驗中作弊。學生未經同意缺課(或者自修課),從輕到重,都要受到處罰,如果屢教不改,將被暫停課程直至被開除。
每一個父母都難免有望子成龍的情結。但究竟一個成功的人該是什么樣子卻成為長久以來糾結在我心頭的問題。
有朋友感嘆:我們的教育不知道是哪里出了問題!上幼兒園就開始學大人的東西,學英語、學數學,但是大學生卻在學幼兒園就該學的東西——大學門口的斑馬線旁豎著一塊醒目的牌子:紅燈停,綠燈行,但是一群又一群的大學生卻視而不見,在紅燈亮起時腳步匆匆地穿越馬路。
另一個朋友告訴我,她的一位朋友正在致力于辦一所公益性大學,為此訪問了貴州貧困山區的多所中學校長。他看到那些校園里雜草叢生,校長不停地向他訴苦:沒有經費,請不起人工。他很生氣:“為什么不能讓你的學生來做?”
我終于想明白了我對兒子的期望其實很簡單,我不希望他畢業于名校卻不懂得遵守最基本的交通規則,我希望他就算會打高爾夫球但也要會整理自己的宿舍和打掃衛生間。
兒子學校的宗旨讓我看到了希望:“學校致力于開發學生在技能、知識、習慣和自我管理方面的能力,為他們在今后的大學生活和日常生活中獲得成功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