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了一些關于“海歸”的文字,很有感觸。來自多倫多的一些“海歸”,聚在一起搞了個“現身說法”座談會,或多或少有了危機感。
一位朱姓人士“海歸”后,在四川、廣東辦了3家公司,他說國內機會確實很多,但如果自己沒有專長,沒能掌握國內缺少的技術,機會就不屬于你。這話值得思量。
現在,“海歸”人士越來越多。有學成歸來報效祖國的,有在國外創業成功后掉轉“槍頭”回來尋求更大發展的,也有以留學作為鍍金,回國競爭就業崗位的……究竟有多少人能真正派上用場?究竟有多少能真正稱得上成功人士?好像沒有統計過。其實,用不著統計。派大用場的成功人士終究不是多數,出類拔萃的更是鳳毛麟角。大量的還是中不溜秋,被淘汰出局的恐怕也為數不少。
“海歸”有“海歸”的優勢,比如外語熟練,對國際規則較為熟悉,視野較為開闊等。但,這些優勢不足以作為自恃清高的資本,更不能與高薪畫等號。唯有勝人一籌的專長,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古今中外,歷朝歷代,大凡成功人士都有專長。比如我國古代的魯班,因為有一手超群的木匠手藝,成為一代能工巧匠而流芳百世;再比如前兩年大紅大紫的從瓦倫斯堡走來的卡耐基,在做推銷員之前,已經是學校演講臺上的風云人物,演說專長使他成為舉世聞名的交際大師。
在“海歸”中,高中檔學歷的都有,而市場特別青睞有專長的。當高學歷和“海歸”們越來越多時,能力和專長無疑是參與人才競爭的重要砝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