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留學生和家長而言,文化沖擊這個詞一定不陌生,它源于英文“culture shock”。這個概念最早由瑞典人類學家奧伯格提出,他曾說:“文化休克是突然失去所熟悉的社會符號和象征,又不熟悉對方的社會交往符號,從而產生的一種突如其來的憂慮和無所適從的深度焦慮癥,就像突然離開自己生長的文化繭殼,一種很不舒服而且不適應的感覺。”對于留學生的海外求學生活而言,這個概念顯得尤為合適,強調自處異國他鄉,在文化、社會、飲食、起居等諸多方面的不適應和不習慣,新的社會生活環境給他們帶來的沖擊。
文化沖突給留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造成諸多壓力,但這并不意味著文化沖突是壞事。事實上,當個體在遇到文化沖突時,會通過溝通與學習不斷適應異文化,最終達成同化。奧伯格的文化適應模型應用較為廣泛,他將文化適應過程細分為蜜月期、危機期、恢復期、適應期。對于留學生而言,這幾個階段需要家長積極配合,以最高效的方式實現跨文化融合。
階段一:蜜月期
留學生活的蜜月期,通常是留學生剛到異國他鄉的第一個月,對周圍一切新的事物和環境都充滿好奇,覺得新鮮,想去嘗試和了解。在學習上,有新的校園、新的同學和朋友、新的老師和新的授課方式;在生活上,接觸到新的生活方式,接觸到國外年輕人的娛樂方式,比如酒吧文化等。這些對于留學生有強烈的吸引力,他們迫不及待地去體驗和嘗試,當然這種好奇心是好的,能幫助他們擺脫最開始的思鄉情緒,但同時也存在風險。很多年輕人由于禁不住誘惑,比如對于性、酒精飲品甚至大麻等進行盲目嘗試,最后釀成了苦果。
對于家長來說,這個階段要在鼓勵孩子接觸新鮮事物的同時,及時提醒他們在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判斷下,有限度地接觸和嘗試新鮮事物,要對周圍的新鮮事物有個區分,而不是全盤接受。
階段二:危機期
蜜月期過去之后,隨之而來的就是危機期,大概要持續1到3個月的時間,也就是充滿壓力和沖突的時期。當嘗試過新鮮事物之后,留學生們的生活恢復了平靜,這時候就開始懷念自己國家和民族的文化生活習慣,開始對他國文化進行排斥,覺得在不習慣的環境中生活會面臨壓力和挑戰,這時候最容易產生的情緒就是自閉、憂郁和焦慮。
在這個階段,需要家長做的就是盡量安慰孩子,告訴他們這種適應是必然存在的,需要調節好自己的心態和習慣,去主動適應新環境,而不是逃避。
階段三:恢復期
隨著危機期慢慢消逝,逐漸迎來了恢復期,即恢復對周圍新鮮生活的興趣和熱愛,逐漸從心理上接受和適應新的環境,恢復平靜的心態和生活習慣。恢復期大概會持續2至3個月左右的時間。
這時候,家長應多關心留學生們平時的生活習慣和周圍的交友圈子,盡量多地了解他們對于學習和生活的態度以及日常的生活內容,如果發現有消極或者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要及時糾正和引導。
階段四:適應期
當一切都恢復了平靜之后,就是最后的適應期,也就是基本上融入到異國的文化生活環境中,有了自己穩定的社交圈子和生活方式,基本可以自我調節思鄉情緒,在新的環境中找到自己的興趣點和愛好。
此時,家長基本可以放心了,因為孩子已經在新的環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生活方式,而且比較穩定。家長可以不必太過擔心了,只要保持及時的溝通和交流即可。
到此為止,留學生們基本完成了海外留學適應的全過程。這過程中,有苦澀,有困難,有焦慮,但這是難得的經歷,因為意味著成長,更增長了閱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