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印度是世界上除中國之外人口最多的國家。而且由于印度擁有大量青年人口,因此被認為在人力資源方面具有巨大優勢,事實上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大部分印度青年人都有機會接受良好的教育。
吸收先哲的教育思想
印度歷史上許多大教育家和思想家對印度今天的教育制度起到過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得不提的至少有以下三位。
泰戈爾(Rabindranath Tagore,1861—1941),他是印度偉大的詩人、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他也是一名國際主義者。泰戈爾不僅在詩歌上卓有建樹,他的教育思想也非常先進。他主張向自然界學習,從鄉村工匠、孟加拉部落中獲得靈感。他在被稱為和平之所的圣提尼克坦(Santiniketan)創辦了一所從事兒童教育實驗的學校,這所學,F在發展成為亞洲文化交流領域知名的國際大學。今天的圣提尼克坦吸引了許多人的關注,國際上的許多學者包括中國學者都來這里參觀訪問過。
甘地(Mahatma Gandhi,1869—1948),他被稱為印度的國父。他的教育哲學是強調基礎教育的重要作用。甘地認為,教育應該能夠提高職業技能,使人獲得自信和勞動的尊嚴。
阿羅頻多(Sri Aurobindo,1872—1950),他的教育思想是教師應該激發學生內在的創造力,而不是強制他們接受大量繁重的課業壓力。教師是學生的引導者,而不是嚴酷的監工。教育應該促使學生的自我完善,提高他們服務社會、服務人類的覺悟。他在印度建立了國際著名的地球村Auroville,并在那里實踐了他的教育理念。當前,Auroville已經成為印度著名的旅游景點。
以上三位思想家的共同點是都非常重視教師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體現印度社會多文化特征
印度今天的教育制度和政策是在吸收和綜合印度文明史上優良教育傳統的基礎上形成的。印度教育制度的特點體現了印度社會的多文化特征,兼收并蓄了本土和外來群體文化的精華。穆斯林來到印度并且成為印度人口的一部分后,在藝術、建筑、音樂、文化等領域創造了巨大的貢獻。英法等殖民國家在印度建立了英語傳教士學校,這將英語以及西方教育中諸如理性主義、反迷信、崇尚科學和探索精神等積極理念傳播到印度教育思想中。
當前,許多國家都制定了長期教育發展規劃,作為一個社會學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我認為一個成功的長期教育發展規劃應該可以傳承發揚一國自身的文化價值、理念和傳統,并能夠對其他文化的精華保持開放的態度,我認為印度在這方面做得還不錯。我曾在印度和西方接受教育,在印度著名的浦那大學獲得社會學碩士學位,后又獲得了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碩士學位。我自己認為這兩所大學都讓我受益匪淺。
印度《2008年教育權利法案》規定,教育權利是全體人民應該享有的基本權利。所有6—14歲的兒童必須接受義務教育,國家將不斷提高對那些經濟條件差的地區進行額外照顧。所有印度小學生都被要求學習三種語言,這樣可以保證不同語言群體間可以自由交流,也有助于促進社會和諧。因此,在印度的教育體系下,印度學生至少懂三種語言,這無疑是印度學生的一個優勢。當前,中國正在打開國門、廣泛融入國際社會,我認為印度這一做法值得借鑒。此外印度十分重視職業化、技術化、科學化教育,這可以增強學生的社會適應性,確保印度可以在當前世界上的先進科技領域處于領先地位。
以培養國際公民為目標
與歷史上相比,印度的教育取得了很大進步。在古代印度,只有那些上層階級的人才有機會接受教育,剛獨立時期,印度的識字率僅為18.33%(1951年人口普查報告)。獨立后,印度政府建立了大量旨在發展高質量教育的機構,在科學、工程、管理、醫療教育和高等教育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有效的制度。而當前印度政府以為所有人提供受教育機會為目標。印度現任總理曼莫漢·辛格(Manmohan Singh)甚至把印度的“十一五計劃”稱為“教育計劃”,該計劃認為教育是保證國家實現全面快速發展的最重要途徑!笆晃逵媱潯睂20%的經費用于發展教育,其中重點用于教師培訓。這是近年來教育在國家計劃支出中所占比例最高的一次,如在印度“十五計劃”中,教育支出僅占7.7%。 當然,要進一步提高教育質量,還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尤其是要提高公立學校的初級教育水平,還要加強管理統計工作,避免輟學現象的發生。
總之,印度教育制度最顯著的特點是,既保持古代印度時期重視精神、道德教育的精髓,又吸收了現代教育重視科學、實用的價值理念,并將兩者巧妙地融合。國際主義者、印度著名詩人泰戈爾早在多年前就預見了21世紀教育應有的目標,即培養世界公民。當前,在科技和交流不斷發展的背景下,教育可以為一國搭建一座與世界溝通的橋梁,相信世界變成一個地球村的目標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