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的生活是一個人迅速成長的最佳階段。在這個階段自信的培養尤為重要。
有才華就要大膽地展示
1984年,現中國科技部部長、當時還是同濟大學力學系研究生的萬鋼,登上了前往德國的飛機。在德國第一件事,就是跟同伴一起到克勞斯塔爾大學的外辦,了解學習計劃的安排。當時,外辦的老師提出,作為外國留學生,首先必須參加PNDS考試(德語入學考試)。考試半年舉行一次,他必須等到秋季參加考試通過后才能開始他的博士學業。萬鋼當場就很自信地表示:自己的德語這么好,為什么一定要考試?一定要等這么久才開始正式的學習?
外辦的老師表示懷疑,來該校就讀的留學生不知道有多少,還從來沒人敢說自己德語好到不需要考試的地步。但經過萬鋼用德語毫不妥協的“攻關”之后,外辦老師最后只能表態:“如果你真覺得不需要考試,那去跟幾個教授談談,看看是否可以免試。”
后來,萬鋼就和外辦指定的幾個教授聊了整整一個小時,用德語回答各種問題,接受各種語言測試,最終讓教授們心服口服——同意免試。萬鋼也因此成了克勞斯塔爾大學歷史上唯一一個沒有參加PNDS考試而直接入學的外國留學生。他自己總結說:在該自信的地方就一定要敢于自信,不過分謙虛就是實事求是的精神,有才華就要大膽地展示。
許多人都有過這樣的親身經歷,一旦認定某件事不可能取得成功,那么,你就算盡力而為,成功的可能性也大大降低。因為你戴上了心理的鐐銬,拒絕了超常的努力,所以也拒絕了奇跡的發生。而你相信自己在擅長和具有優勢的方向上的努力,并堅持行動,雖然不一定能夠迎來轉機,但奇跡發生的可能性肯定會大大增加。
潘杰客初到美國為什么會被看不起?
北京華商會監事潘杰客的人生事業非常開放,他做過國家建設部黨委宣傳部副部長,當過鳳凰衛視的主持人,還創業當過老板,也做過職業經理人。但是他初到美國時,卻被身邊的同學所看不起。
潘杰客剛去美國時,住在美國的父母家里,吃、穿、用都依賴父母。這在中國人看來,是再習以為常不過了。但是,潘杰客晚上去英文夜校補習外語時,卻發現周圍的同學都看不起他,并且孤立他。
“我特別驕傲地跟人說我父親是康奈爾大學畢業的,英文特別好,我還說我父親教我英文。結果這些同學對我不屑一顧,說我們也英語不行,可我們一樣能打工,然后到夜校讀書,你竟然還有優越感?你都是靠別人啊!”
最后,潘杰客不得不改變自己:“我在家里住了三個月就搬出來,住在紐約的地下室,因為地下室便宜,并且還在快餐店送外賣養活自己。我覺得,如果我再要兄弟姐妹和父母的幫助,是一種恥辱,因為美國的文化是18歲就開始靠自己,我那時30歲了,所以我必須靠自己。”
這樣來看西方國家的家庭教育就很好理解了:一方面,他們淡化家庭之間互相依附的關系,培養孩子獨立、自立的意識和能力,個性的文化正是其教育觀的體現;另一方面,他們尊重普遍性的人性和人權,實際上也就尊重了孩子的基本權益,并引導孩子養成這樣的價值觀。
自立并不意味著不需要別人的幫助,而是強調自主,不成為他人的附屬物。獨立也不意味著排他性或者封閉性,不去學習和借鑒成功者,只是強調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斷。
對于剛畢業的大學生以及初入職場的年輕人來說,最常見的心態問題有兩種,一是眼高手低;二是有些自卑,不敢爭取機會。
年輕人在找工作之前,應該結合自己的具體情況,包括學歷、專業、年齡、籍貫、學習、工作、興趣、理想等各方面因素,進行綜合考慮,進行恰當定位,這樣心態的積極才有落點和杠桿。
如何培養良好的心態和情緒,堅定自己的自信,在對200多位成功人士調研的基礎上,我歸納出如下建議:
——永遠不要有絕對不可能的消極想法;
——確立切實可行的目標,然后樹立必勝的信念;
——羅列自己的特長和優點以及能夠在競爭中取勝的優勢;
——學會寬容該寬容的人包括自己的過失,也欣賞別人以及自己的成就;
——學會感激別人的幫助,培養雙贏的合作思維;
——學會樂觀地看待身邊的人和事,哪怕是一些不如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