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2007年相比,2008年島城“海歸”急漲至 700多人,翻了一番多,招聘市場上人多了但人才并未見多,海歸派就業遭遇尷尬,求職艱難。島城開出數十萬元的創業扶持金,至今無人領。
往年的商科類“熱門專業”在人才市場遇冷,而國內技術型、創新型人才短缺局面卻未改觀。席卷全球的金融風暴刮出新一輪留學熱的同時,對留學前途也應有冷思考。
現狀:金融風暴吹出歸國潮
據青島市人事局統計顯示,由于受全球金融風暴影響,2008年全年來青島進行學歷認證的海歸數已比2007年翻了一番多,達到700多人,如果加上暫未進行學歷認證的,數目將更為龐大。此外,市人才市場獵頭部的信息也顯示,在青找工作的海歸數比往年明顯增加,這些海歸主要來自于英國、韓國、日本、俄羅斯和美國等國家,其中有不少是因國外經濟不景氣才選擇回國的。
為了扶持歸國留學生自主創業,青島部分區市以及產業園區也先后發布并宣傳了相關優惠政策,創業扶持資金開到30萬元。
不過令相關部門有點意外的是,從本市一些企業研發部門、高新產業園區反饋的情況來看,真正的科研型、技術型或者創業型的海歸人才依舊稀缺。就拿膠州灣畔正在迅速擴張中的國家級高新區——青島高新區新產業團地來說,盡管有獎勵創業海歸10萬元的優惠政策,近一年卻沒有相中一人。
一些海歸淪落成了海帶(海待)、海草(海找)。但尷尬的現狀是,科研型、技術型或者創業型人才依舊稀缺。
前瞻:新留學熱的冷思考
記者從青島啟德學府、山東省回國留學人員服務中心等島城多家留學中介了解到,國內就業環境的嚴峻,促使更多的人考慮出國讀書。同時,由于人民幣對外幣的升值,國外的大學肯定不會忽視中國學生這個巨大的市場,在英美國家中國學生的學費已經成為其財政收入的重要部分。可以預見,在內外等多種因素的推動下,2009年的留學依然會進一步升溫。
“往年青島留學生最喜歡申請的‘熱門’專業是金融、管理等商科類專業,結果怎么樣呢?金融風暴一來,大家都找不到工作。”中國海洋大學國際合作與交流處翻譯室主任鄒衛寧說,眼瞅當下金融行業不景氣,現在很多年輕人又專門避開商科,仔細探尋著其他有可能成為“熱門”的專業。
據國內權威留學中介的統計,在2008年,申請赴英的學生選擇商科為主,如金融與會計、市場營銷、商業管理等等,大約占了申請總量的70%以上;其余20%的學生分布零散,主要在電子工程、計算機科學、法律、公共關系、應用語言學等等。進入2009年,隨著外部經濟和金融環境的進一步惡化,金融、會計相關行業的就業壓力加大。預計在未來的一段時間里,以往申請的熱門專業如金融、會計等商科專業會稍有降溫。
“不過,三四年后國內、國外又是什么樣子,哪種人才最吃香?這個根本不好預測。”鄒衛寧評價說。
針對當前新出現的“留學熱”,青島市教育局國際交流處負責人建議,如果自身條件和家庭經濟狀況允許,年輕人不妨申請到國外留學,不過留學的目的可以是學習專業知識,也可以是體驗不同國度的文化、開闊眼界、豐富人生經歷,萬萬不可將拿洋文憑、回國找份好工作作為追求目標,以免將來回國后造成不必要的心理落差。
一個海歸的艱難求職路
“我在英國學的是計算機,但也專門選修過經濟學課程。”1月10日上午,山東路人才市場周末招聘會如期舉行,80后歸國留學生劉煒煒夾在比肩接踵的人流中,向招聘銀行網點客服經理的一個攤點投出當日第三份簡歷。
招聘會現場:給海歸開價月薪一千
“以前沒有做過這方面的工作嗎?我們的客服新手需要從1000元底薪做起,其余的要根據業績拿提成。”用不到半分鐘時間看完劉煒煒簡歷后,銀行的工作人員如是回答。劉煒煒當場就把簡歷收回了,這份圖文并茂的簡歷印制精致,其中的個人履歷表也堪稱“輝煌”:國內211重點大學優秀畢業生,英國伯明翰大學計算機碩士,畢業后留英工作一年,自學過法語……單份簡歷制作成本高達6元,印制20份就花去120元,劉煒煒不得不省著點用。
劉煒煒早已習慣對手里每一分錢精打細算,每遇到實在不合適的招聘單位,離開前都要說一句“對不起,我可以把自己的簡歷帶走嗎?”
劉煒煒本是想讀完碩士留國外工作幾年掙錢的,不過從去年上半年,歐美經濟形勢就已開始惡化,再加上當時他的機車銷售工作確實受阻,直接促使他決定先辭職回國。
半年求職路:16次面試三次跳槽
去年7月回到青島后,劉煒煒先后參加了16次面試,換了3份工作,任職崗位有英語培訓學校教師,有外貿跟單員,有企業計算機維護員,工資最高的開到2000元,與普通大學生沒多大區別。
“我的留學費用30多萬,不吃不喝也要10多年才能賺回來啊!”劉煒煒說,最關鍵的是,之前嘗試過的幾家單位管理都不是很正規,中午吃飯不定點,周末加班是常事,而且根本用不上自己學過的東西。兩個月前他遞交了辭呈,決定嘗試找第四份工作。不過直到1月10日上午,在招聘會上奔忙了一上午的他仍沒找到東家,在與記者分開前,他指指自己的雙腳說:“看我今早換的白皮鞋蹭上的大腳印!在國外生活了3年,從沒見過這么多人。”
別人的故事:坦然接受1800元月薪
與劉煒煒一樣,今年已經30歲的張元也是一名英國留學生,只不過他是2007年回國的。學商業管理的他直到2008年下半年才找到第一份正式工作,在一家高校的下屬企業當會計。那個時候,冰島整個國家破產的消息剛剛傳來,就在身邊同胞們對此感到不可思議時,他非常“識時務”地及時調整了心態,安然接受了每月1800元的薪水,因為他知道:接下來一到兩年內,將有更多歐美留學生回到故鄉青島,和他以及數以萬計的國內高校畢業生競爭。
“現在想來我已經很幸運了。工資低了可以等將來慢慢漲,關鍵是怕一次又一次的失業,挫敗感會消磨掉人的銳氣。”張元坦言,自己在英國待了4年,前年回國后最大的感受就是:曾經被視為“鍍了金”的海歸們,已不像幾年前那樣受大企業、大單位盲目追捧了,回國后從事行政、文秘、酒店領班等工作甚至待業的大有人在。
出國只鍍金不煉金 海歸招牌成色日減
“來找工作的海歸倒是不少,有的還是碩士、博士,但是求職意向多分布于行政、管理、財會等崗位,集中在自主研發、科技創新方面的人才不多。”高新區新產業團地招商部負責人楊躍武介紹說。
高新區主導產業定位為電子信息、現代制造業、生物藥業、新材料和新能源、海洋科技等五大產業,是青島“環灣保護、擁灣發展”的產業發展核心區域,落戶項目必須是低能耗、高產出、無污染的高科技產業。由于“門檻”高,為了吸引國內外人才進駐,園區兩年前就出臺了優惠政策,自帶創業項目的海歸可得10萬元獎勵,博士生則可高達30萬,不過,兩年過去了,價值10萬至30萬的獎金硬是一筆沒獎勵出去,近一年來更是連申請者都沒有。
位于櫸林山腳下的青島中聯2.5產業園,半年前剛剛開始建設,主要面對中小企業提供創業場所,其產業定位比高新區新產業團地“親和”了許多。創業設計、物流服務 、貿易結算、科技研發等行業企業均可入駐,產業園也同樣推出了獎勵海歸創業者最高10萬元的優惠政策,不過截至目前,暫時沒有接到海歸們的相關申請。
手握“金剛鉆”敢攬“瓷器活”的海歸為何罕見?
據本市一家外語培訓學校,青島敏思英語俱樂部負責人孫敏介紹,由于近年來國際上不少高校放寬了對華招生政策,一部分私人院校甚至為了擴大“財路”,只要交上學費就肯收國際學生,這也造成了近幾年來青島乃至全國大量年輕人甚至高中生跟風出國的熱潮。
“有的孩子還未成年就盲目出去了,還有的是因為在國內考不上大學,出國單純是為了升學,這樣哪能學到真才實學呢?”在孫敏接觸過的大量留學生應聘者中,有一部分甚至連英語都講不好,因為他們在國外院校的交際圈子仍是中國人;有的海歸出國前就沒打牢學習基礎,留洋“鍍金”的實際過程和內容已經變味,個別留學生甚至沒有如期拿到文憑就回國了,就業前景當然不容樂觀。
重能力不只看出身 企業用人拒絕“崇洋”
一方面是海歸找工作困難;另一方面 ,部分產業園區、用人單位想引進歸國人才卻引不進來,企業是怎么看的呢?
據高新區新產業團地招商部負責人楊躍武介紹,在海歸中,當前數目較多的,主要是商科類“熱門”專業的留學生,可他們根本不是企業最短缺的技術型、創新型人才,甚至在很多企業家看來,不少海歸的最大優勢僅僅是掌握一門外語,在專業學識上、創業能力上,與國內一些頂尖高校畢業生相比并沒有太大競爭力。
近年來企業和用人單位對待留學生的態度逐漸“回歸理性”。
在采訪中 ,本市一家大企業人力資源部工作人員表示,十幾年前,出國留學常被看作是“頂尖人才”向世界學習高端技能的途徑,可如今留學已是普通百姓家的尋常事,年輕人出國看重的不僅僅是學東西,更是去體驗西方文化、甚至只是為掌握一門外語,其專業技能知識并不一定比國內頂尖大學畢業生過硬。再從薪金支付等方面考慮,不少企業寧可選擇務實型的國內畢業生,也不愿聘用“高起點、高要求”的“鍍金”海歸。
從事汽保設備研發和生產的青島金華集團,是青島市民營企業五十強之一,如今產品已遠銷至56個國家,該企業人力資源部部長羅坤表示,與十多年前民營企業普遍“高看”海歸不一樣,如今各部門引進人才并不過問對方“出身”,而是更看重對方的專業能力、實習經歷以及對企業文化的感知和認同度;“最近幾年我們與國外商家合作密切,非常歡迎有留洋背景的人才,不過在安排崗位和薪酬時,與對待國內人才基本沒有區別,全部根據業績實施同工同酬。”
青島市人才市場信息部負責人邵麗萍指出,“不唯學歷,只唯能力”是當下企業用人的“真經”。“留學”已逐漸成為普適性教育,企業在選人時更看重的是其能給企業做出什么貢獻,不再圖面子、看牌子,見海歸必錄用。企業用人日趨務實,是一種理性的表現。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