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文憑換不來高薪
在2004年,“海待”一詞最能觸動留學一族的敏感神經,據稱“海待”們有三大通病:沒有明確的職業取向;拿洋文憑換高薪;心態浮躁,期望值過高。職業規劃專家唐老師向學生們講述了一個真實的故事:在此前不久的“2004海外學人回國創業天府行暨成都創業論壇”上,唐老師作為某企業的HR經理出席論壇,招聘市場營銷經理和咨詢顧問,當時有一位剛回國的“海歸”前來應聘。他先好奇地問唐老師招聘什么職位,接著又毛遂自薦,稱自己“什么工作都會做,關鍵是看企業是否給得起錢”。唐老師便問他:“你覺得自己能值多少錢?”結果他開出了一個讓人咋舌的天價:月薪不低于25000元。據稱,該“海歸”如此“自信”,是因為他擁有英國兩所名牌大學的碩士學位。結局不言而喻:沒有一家企業愿意接招。
“海待”缺乏職業規劃
唐老師分析說,這位“海歸”最大的問題在于職業取向模糊,而隨著社會分工的明細化,企業會不需要行行通樣樣瘟的“通才”,只看重在某一領域有所專長的“專才”。
求職遇阻,收回留學成本遙遙無期。不少家長面對出國留學時,已在躊躇不定,開始為孩子掂量就業出路。“海歸”真的貶值了嗎?而據天府早報報道,成都某獵頭公司2004年的數據庫表明,“有海外學習、工作經歷的人才”依然是80%的企業的首選。企業看重“海歸”留學的經歷和他們的國際化視野。
“海歸”沒有貶值,“海待”卻越來越多,這看似矛盾的現象讓國內眾多留學機構迷惑不解。作為資深人力資源專家,唐江媛老師對此有獨到的認識:“海待”在留學之初缺乏明晰的職業規劃。“不是說某人回國后慢慢變成‘海待’的,而是在他跨出國門時就注定了的。”
職業規劃定位人生
唐老師說,很多學生在選擇專業時比較盲目,社會上什么專業最吃香就選什么專業。可實際上,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無時無刻不在因時因勢而變,一個人只有選擇適合自己的專業,職業生涯才會充滿激情,才會鑄就成功的事業。據介紹,在國外,人力資源專家把人的天賦細分為34種,每一種天賦都有適合的工種,而職業測評就是為你量體裁衣,預先謀劃你的職業發展方向。據稱這也是“職業規劃”課程所要完成的使命。
在“職業規劃”課程中,人力資源專家會要求學生根據自身的興趣、特點,草擬一份個人職業生涯規劃書。它要求囊括你一生的奮斗目標和學習、奮斗歷程。譬如如何看清自己的優勢,你的職業取向是什么,你屬于哪一種職業取向類型。唐老師解釋說,當一個人明晰了哪一個階段應該學習什么,哪一個階段應該奠定什么基礎,他的職業方向才會清晰可見,也才能最大限度避免成為“海待”的風險。
來源:華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