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的時候,親戚的女兒從英國回來。她是在英國讀完研究生,工作一年以后回來的。問其原因,說是英國的青年學子失業(yè)的太多,工作不穩(wěn)定。
秋天,朋友的孩子從美國回來,她是美國著名的長青藤大學的博士,年薪24萬美金。回來以后,在北京的科技園區(qū)工作,年薪變成了2.4萬美金,一下子縮水九成。原因也是美國金融風暴造成了大量人員失業(yè)。
進入冬季,開始有越來越多的留學生回國就業(yè),報載,中國駐美國使領(lǐng)館管簽證的人員,簽字簽到手腕發(fā)軟,至于人數(shù),據(jù)統(tǒng)計,每天約有五萬人!這還是原汁原味的華人回到中國,至于洋汁洋味的歐美學子到中國尋找機會,德國有關(guān)報刊介紹,到2010年,大約有近300萬!這么多西方國家被解雇的金融學者到中國來碰碰運氣,真是巍巍壯觀,頗像當年中國的上山下鄉(xiāng)運動,也頗像改革開放初期的洋插隊。
上個世紀的六十年代末,毛主席對全國的青年學生發(fā)出了號召:“農(nóng)村是個廣闊天地,在那里是大有作為的。”于是,轟轟烈烈的知青上山下鄉(xiāng)運動掀起來了,近4000萬學子來到了農(nóng)村這個廣闊天地,經(jīng)風雨、見世面。
四十年過去了,當年中國的上山下鄉(xiāng)運動是對是錯?應(yīng)該留給后人評說。但是,美國金融危機造成的世界性大衰退,在世界范圍內(nèi)竟然又一次掀起了上山下鄉(xiāng)熱潮。只不過這一次是外國人發(fā)出的動員,其口號就是:“中國是個廣闊天地,在那里是大有作為的。”
外國精英要到中國來經(jīng)風雨、見世面了。可是,這個風雨不好經(jīng),這個世面也相當艱辛。許多來自德國、英國和美國的金融業(yè)短工,是非法進入中國的。大多數(shù)人居住在私人棚戶區(qū),很多人沒有勞動合同,只能聽憑雇主擺布。一位來自法蘭克福的外匯商人說:“如果你累得起不了床,那你可以未請假缺席一天。但只能在萬不得已時才這樣做,因為這樣一來你會失去整個月的出勤獎和加班補貼。此外,雇主會扣你4天工資作為處罰措施。”(德國《法蘭克福匯報》)
至于報酬,一位來自杜塞爾多夫的銀行管理人員說:每天只有兩三歐元的工資幾乎不夠生存,“這樣的收入只夠每天吃4碗炒面。”他顯得失望并且消瘦。而 26歲的前證券經(jīng)紀人娜丁.雷姆勒4個月內(nèi)在9家不同的信貸機構(gòu)工作過,她描述自己的日常生活:“每天上午8點鐘上班,最早晚上10點下班。中午12點給半個小時吃飯和休息時間,午后又馬上開始工作。星期天是最好的日子,那天我們只需要工作到晚上9點半。我們每天累得筋疲力盡。”
他們住在那里?可能比當年一些下鄉(xiāng)知青好不了那去。“在上海郊區(qū)的一個購物中心前,有一間破舊的集裝箱式住宅,….老鼠在垃圾堆里簌簌作響。…他們默默圍坐在一個火爐旁邊。”等待工作。今天,有4個人很有運氣,終于找到了工作。(德國《法蘭克福匯報》)
好了,不再摘錄這些描述了。僅上面幾個小段,讀起來就像當年的知青一樣。只是當年的知青返城以后,40年過去了,他們還在聚會。回顧人生這段難忘歲月,慶幸他們沒有因當時的艱難困苦而沉淪,沒有因為當年的坎坷曲折而沮喪,也沒有因為當時的形勢所狂熱,更沒有因為當時的環(huán)境而悲觀。經(jīng)歷了人生的這場歷練,我們從他們身上看到的更多的是樂和、自信和友情。
如果時間過去30年、40年,這些今天來中國這個廣闊天地上山下鄉(xiāng)的洋知青們再一次聚首,他們會有什么樣的感受?這樣的人生歷練對他們正確地認識世界,會有什么樣的補益?有了和“中國貧下中農(nóng)”這樣親密地接觸,將來,我們會一起打造一個和諧的世界嗎?
但愿如此!
來源:和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