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一個海歸是萬能的。
許多回國創業的海外留學人士表示,資金問題、對國內商場、市場不夠了解以及工作方式的不習慣等問題,給他們的創業帶來許多困難。實際上,海歸帶著先進的知識、技術和理念回國創業的空間巨大,為了不讓這些客觀問題成為海歸創業、為國貢獻的障礙,采取“團隊”創業的方式,將個體間的優勢互補,發揮1+1>2的作用,不失為海歸創業的一個好模式。
1999年,國內的生物技術行業剛剛起步,曾留學加拿大并已在美國創業的姜和博士回到了并沒有太多高科技企業的重慶創業。在那里,政府能拿出很好的資源和資金來支持,研發成本又低于沿海發達城市,于是姜和博士選擇了重慶。創業初期,他與重慶的兩家大型國有企業合作,但是由于體制問題,與這兩家國企共同開發新藥品的合作沒有成功。
2002年姜和與謝東博士共同創辦了重慶前沿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據姜和博士介紹,他和謝東博士是1994年在美國認識的,在排球場上,他們是多年一起打球的隊友和對手。說到兩個人的一拍即合,姜和博士笑道:“呵呵,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問起我在國內做什么,我當時已經回國創業,并在重慶有一定基礎。后來我去參觀了他在美國的實驗室,幾次交談后,我請他來重慶看看這邊的情況。我有起步資金和條件,他有想法和技術思路,于是,我們就決定共同來開發新藥產品。”
兩位海歸很好地發揮了各自的優勢,共同摸索出了一個充分利用中國和美國雙邊優勢發展的模式:利用美國的技術、資源、資金、市場、高端人才優勢;利用中國政府的支持及成本優勢;連續不斷地工作——美國的白天是中國的夜晚,美國的夜晚是中國的白天,他們的工作從不間斷。
合作帶來好處是毫無疑問的,但畢竟兩個人都是留學歸國的精英,在合作中總會出現意見不統一的時候。“我們經常有不同意見,但是每次都有一個討論和協商的過程,兩個人都會讓步和妥協,最后把問題解決好。大家都是為了企業的發展,為了工作嘛。”分歧是合作創業的一大障礙,但是合理地解決問題、排除障礙更能大大促進企業的發展。6年來,通過兩個人的共同努力,公司一次又一次地取得成功,如今已經在國內的生物醫藥領域占據一席之地。姜和博士還介紹說,他們研發的3個抗艾滋病新藥,第一個預計今年可在中國進入臨床試驗,明年可能進入美國臨床試驗;該藥臨床前研究已經顯示了巨大的潛力和超過現有藥物的優勢。
都說集體的力量大,但“集體”這個模式并不是有利無弊的。留學人員要看準國內市場,通過合作創業,優勢互補,興利除弊,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集體的優勢,為國家建設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