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根據其信仰和價值觀都能給教育下一個明確的定義。對于西方人來說,可以是物質享受、個人主義、自尊、中級教育、自由等。但是,沒有人能夠知道十年后教育面臨的主要挑戰會是什么。教育將面臨各種矛盾的困擾,處理這些矛盾造成的各種復雜情況并非易事。教育屬于社會復雜性的結果,并與社會模式、階級--文化問題和政治因素密切相關,其可能的目標是在社會變革中協調個人發展和社會發展。其實,教育是一個與信息技術、革新、勞動力市場、專門目的的培訓、授權、技術工具、靈活性、社會和經濟發展相關的過程和無限的進程。在這個過程和進程中間產生了對終身教育的挑戰,讓我們探索這一嶄新而古老的概念在法國的發展。
本文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問題背景,闡述了終身教育概念在一定程度上從希臘傳統、文藝復興、工業化,以及現在的全球化中繼承了過去的遺產。第二部分根據法國教育科學的研究論述了終身教育。第三部分從認識論方面討論了與終身教育相關的內涵的假設。
一、通過歷史事實看終身教育
每個人都認為終身教育是貫穿人生各個時期(嬰兒、兒童、青少年、成人,老年)的一個過程和進程。考慮到這個簡單的事實,我們就可以說終身教育并非是進入21世紀產生的一個嶄新概念。在尤利西斯神話中我們可以容易地看到,作為一個人,尤利西斯從他自身經歷中學到了東西,使他達到了另一意識水平。在古希臘語中,"paideia----教育"指離別"甜蜜的家"在旅行中學習,然后回來講述你從自己的經歷中學到了什么。古希臘時期,另有兩個強調終身教育的概念:一個是"metis",系指"通過親身經歷建立明確的觀念",另一個是由蘇格拉底提出的"maieu-tic(產婆術)",是指"將自我領悟的知識傳給社會"。在法國,數個世紀以來,這兩個教育方面的概念一直在石材、木材、鐵器以及現在的餐飲行業工人中實踐著。同樣地,法國哲學家和作家,如拉伯雷(1483--1553)、蒙田(1533--1592)、狄德羅(1713--1784)、盧梭(1712--1778)、孔多塞(1743--1794)等等,在他們的作品中強調,教育不僅是獲得基礎教育,還是貫穿一個人一生的持久挑戰。但是,在那個時代,總的來說,教育(從拉丁語的"educare"起)都是指把兒童從其"野蠻的本能"狀態中解救出來或教養他進入社會生活。
要了解法國終身教育情況,我們必須指出法國教育制度中的一些政治措施。法國大革命后,拿破侖一世于1808年在法國的教育制度中建立了著名的中學畢業文憑制。這一會考制度今天依然沿用。盡管這一文憑是中等教育水平的,但在1880年,一代人中僅1%的人通過,1936年為2.7%,1997年為62%。法國教育制度另一重大舉措是Jules-Ferry法(1881--1886),該法創立了公立小學(6至12歲)實施免費全民義務教育。因此,國家最優先考慮的是教育。1959年,Berthouin改革把義務教育延長至16歲。從1965年到1975年,法國建立了2354所大專院校,法國總統蓬皮杜說"一天一所院校"。那時起,各種院校為青少年(14--15歲起)搭起了一座與企業連結的橋梁,他們不用去上大學或保持未就業狀態也能學習專業知識。
盡管從孔多塞和盧梭時起人們就已經關注終身教育和大眾教育,但直到1971年才通過一項關于職業和成人培訓的法規,其規定企業必須投入約相當于雇員酬金總額1%的資金用于職工培訓。從那時起,終身教育才真正成為社會的一大挑戰。1972年,教育部長Edgar Faure和專家、學者、政治家們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主持下起草了一份國際委員會報告,題為《學會生存》。這份報告強調了面對技術社會的挑戰。《學會生存》要求:"發展的目的在于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人格豐富多彩,表達方式復雜多樣;使他作為一個人,作為一個家庭和社會的成員,作為一個公民和生產者、技術發明者和有創造性的理想家,來承擔各種不同的責任"。其實,這份報告強調,教育不是一種方法而是個人最終成就。正是在那些年,一些新大學建立了,并根據社會需要和挑戰提供新的課程。巴黎第八大學對那些沒有文憑的工人和自學者打開了大門,出版了關于終身教育的書籍。八十年代,許多種畢業文憑中都包括了學生必須獲得企業培訓的經歷。所以,終身教育目前在法國的大學、學院和企業中都是一種義務或權力。
二、法國終身教育的實踐和研究1967年,教育部在大學建立了教育科學系。那時起,學生或成人(教師、培訓者、社會工作者等)都可以得到該學位證書(碩士學位)。目前,教育科學的實踐和研究涉及不同的領域和水平(從碩士到博士)。教育科學研究以社會學、人類學、語言學、教育哲學、心理學、心理教學法、認知過程、行為研究和教學法為基礎,涉及教育和培訓的各方面,如課程教學目標、課程方法論、知識和技能、成人教育教學目標、教學法、評價等。
要想對關于教育問題的所有研究進行分析是不可能的。然而,作為一個認識論問題,可以區分實證主義和非實證主義范式。了解了貫穿家庭、學校、企業社會生活的各個基本事實,教育確立了知識和道德價值。教育的概念是具有階段性的人(嬰兒、兒童、成人、老人)的機械抽象影象。從這一方面來說,教育是一個進程。
直到今天的許多年里,社會學的傳統著作影響了教育和培訓方面的諸多研究。這些著作準確地澄清和解釋了隱藏的社會問題,也對技能教學、課程和教學論產生了有趣的影響。
除了這些著作,從七十年代開始,教育和培訓方面的新概念不斷出現,像自我培訓、自學等,主要的假設是為了表明人類不僅僅是純粹的社會的產物。在這些領域,存在主義、人本主義心理學、人生經歷、芝加哥學派、法蘭克福學派、Vincennes學派通過自我實踐探索了洞察到的社會實踐。
最近十五年來,在Kurt Lewin著作中的人生經歷和行為研究對終身教育具有重大意義。這些著作表明終身教育是建立人生工程的最佳途徑。終身教育不僅僅是獲得新的社會技能和技術工具以面對現代生活,還和內省的個人發展相關。建立在自我實踐(自學、自我評價、自我培訓)之上的學習和知識構建的過程,有時和學校的標準知識相差甚遠。
三、終身教育----一個無限的進程終身教育方面的著作主要和人類的經驗、社會發展相關。終身教育的范式集中于人生的許多方面,多年來一直基于培訓新技能、新的培訓目的和與就業市場相關的新評價。世界每時每刻都在變化,終身教育與各種正式、非正式的學力和謀主能力更密切相關。現在,終身教育的目標理所當然是以技能組合為基礎,以個人的經歷為中心。這意味著知識并不只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或必須背會永遠不忘記的東西。例如,在法國,為獲得高中畢業文憑而參加極富競爭性的高中畢業會考,不再意味著此后整個職業生涯中你再也不會得到培訓的機會。知識的挑戰,意味著使基礎知識、技術研究、工作能力和符合職業道德的社會生活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因此,終身教育涉及每一個人的利益,意味著貫穿整個人生的長期的教育過程。
1996年,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和歐洲委員會主席J.Delors領導之下,許多人為二十一世紀從事著教育各方面的工作。他們提出終身教育基于四個基本原則:
1."學會認知",是將掌握廣泛的普通知識和深入研究某些領域學科相結合。因此又稱為"學會如何學習"。
2."學會做事"(Gilbert Ryles的概念),是獲得能夠應付生活中各種情況的工作資格、謀職能力、團體合作能力等等。
3."學會共處",即培養與他人在一起生活的敏銳感知力(因不同文化之間的誤解,全球化非常強調這一點)。
4."學習生存",即了解你自己的愿望,培養自我控制行為的能力,做一個負責任的人。
今天,學習的時間永無止境,生活不能被分成各種水平。根據個人和社會的發展,終身教育意味由節律、適應性、經驗、新的能力等構成的一個符合邏輯的精神上的連續整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