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定位差異:從“文書包裝”到“能力建設”,GSP如何定義自己的核心服務?
Michelle:
傳統中介大多定位為“申請代辦”,專注于文書潤色和材料提交。而GSP的核心定位是【留學競爭力整體解決方案】——我們不僅僅是提供文書服務,更關注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從留學規劃、背景提升到課程安排和文書準備,我們全面覆蓋留學申請的每個環節,每個步驟都圍繞學生個性化需求設計。
我們通過評估,首先會制定能力提升計劃,然后根據學生的真實經歷,撰寫定制文書,確保每個申請方案都切合學生的實際背景和未來目標。
2. 服務模式差異:個性化VS流水線,GSP的留學規劃與其他機構有何本質不同?
Michelle:
留學行業目前大致分為兩類機構;
大型機構:依賴品牌效應,服務標準化,例如固定選校模板;
中小型機構:通過低價競爭吸引客戶,但資源往往匱乏。
GSP的突破在于:
動態規劃系統:我們根據學生的進展實時調整申請方案。例如,原本計劃申請美國的學生,因為科研表現突出,我們便追加了瑞士ETH的推薦,確保學生的申請符合其真實實力和興趣方向。
資源庫差異:GSP不僅與海外教授、名企合作,還提供獨家的科研與實習機會,與傳統機構的流水線式內推服務有顯著區別。
3. 行業痛點破解:從“信息差盈利”到“真實價值交付”,GSP如何解決留學市場的普遍困境?
Michelle:
留學市場面臨兩大痛點:
服務滯后:很多機構仍在使用五年前的選校策略,忽略了新的教育趨勢和院校變化;
虛假承諾:某些機構過度承諾“保錄取”項目,給學生和家長制造不切實際的期待。
GSP的應對:
我們每年更新數據庫,整合院校最新的錄取偏好;
我們提供透明化的案例,分享學生從背景到錄取的全流程記錄,包含拒信分析,堅決避免“保錄取”的虛假承諾。
4. 全球化資源落地:跨國家、跨學科支持,GSP的全球化資源如何實際幫助學生?
Michelle:
傳統機構往往受限于地區辦公室的能力,而GSP通過分布式導師網絡,打破了地域和學科的限制,確保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最合適的輔導。
案例對比:
機構A:在學生申請藝術PhD時,僅能提供香港藝術史方向的導師指導,導致學生方向偏差;
GSP:我們為同一學生匹配了美國的藝術理論導師和歐洲的實踐導師,確保學生能夠得到跨學科、跨地區的雙重輔導。
這種全球化資源不僅減少了學生因為信息不對稱而選錯國家或項目的風險,還能有效降低學生的試錯成本,幫助他們精準對接適合自己的學術方向。
5. 關系重構:從“甲方乙方”到“成長伙伴”,GSP如何看待與學生家長的關系?
Michelle:
傳統中介往往將家長視為“付費客戶”,而GSP則強調三方共建的關系。我們定期舉辦學術講座,實時更新申請進展,并提供入學后的長期服務,例如選課指導、實習推薦等。我們不僅僅是學生的“服務提供者”,更是他們的長期合作伙伴。
6. 行業愿景:做留學界的“宜家式”生態引領者,GSP的未來目標是什么?
Michelle:
我們希望在行業內樹立新標準,成為留學領域的引領者。
我們推出例如“博士申請訓練營”、“背景提升模塊庫”等產品化服務,滿足不同學生的具體需求;
同時我們將搭建校友網絡,形成資源反哺機制,讓學長為學弟學妹提供內推機會,進一步拓展GSP的影響力。
最終我們希望將留學服務從“一錘子買賣”轉變為終身成長的陪伴,真正為學生的長遠發展提供幫助,讓留學不再是一紙文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