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9日,上海] 2024年世界地球日到來之際,戴森攜手上海交通大學設計學院共同舉辦的“設計助力可持續未來” 主題論壇,今日圓滿落幕。本次論壇邀請到上海交通大學設計學院副院長曹永康教授、設計系韓挺教授、風景園林系車生泉教授,澎湃新聞公益事業部主編劉霽,戴森資深制造工程師Julian Bond等學術、媒體和工程專家,從多元視角出發,共同探討如何賦能本土新生代設計人才,讓可持續設計為全球性問題提出創新解決方案。
戴森作為全球科技公司,積極發揮研發及科創方面的優勢,響應國家號召并踐行企業社會責任,至今已連續八年在中國舉辦國際戴森設計大獎,激勵了1萬多名大學生以創新思維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此次攜手上海交通大學開展論壇,戴森以此為契機進一步加強和本土高校的緊密合作,通過戴森設計大獎這一國際平臺,為更多中國“未來發明家”搭建通往國際舞臺的橋梁,共同推動創新人才培養,賦能未來可持續發展。
賦能創新設計人才,學術、媒體與行業將共同發力
“設計助力可持續未來”活動現場
此次主題論壇在上海交通大學設計學院內召開,戴森希望借助高校的學術力量和平臺,影響更多中國大學生關注“可持續”概念在設計中的應用和可能,創造更多有望解決全球性難題的創新設計方案。
論壇伊始,來自上海交通大學設計學院的車生泉教授和韓挺教授就“應對氣候變化的可持續生態設計”和“以人為本的可持續醫療健康產品設計研究”展開報告分享,從學術層面探討“可持續”概念在生態設計和醫療健康產品設計細分領域的應用和探索。
戴森資深制造工程師Julian Bond 現場分享
戴森的資深制造工程師Julian Bond則從戴森的工程和設計理念切入,向現場學生分享戴森在設計創新解決方案的過程中,如何從解決人們日常生活中所忽略的問題出發,同時兼顧如何利用更少的資源實現更出色的產品性能。正是基于這樣的可持續創新理念,并期望以此驅動更多的未來發明家,戴森特別設立戴森設計大獎并增設可持續發展獎項,旨在激勵更多大學生以可持續理念或方式進行發明創造。最后,他向現場學生發出呼吁,“我們期待看到更多的中國學生參與到國際賽事的比拼中來,讓更多中國設計登上國際舞臺,助力未來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設計的本地實踐和國際視野”圓桌討論
以“可持續設計的本地實踐和國際視野”為主題的圓桌討論是本次論壇的亮點之一,澎湃新聞公益事業部主編劉霽、上海交通大學設計學院代表設計系系主任聞曉菁、風景園林系副教授張理卿、建筑學系助理教授饒富杰和戴森工程師分別從不同視角圍繞如何激發本地創新人才、如何推動中國可持續設計走向國際等議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各嘉賓一致認同創新人才是未來科技創新發展的堅實基礎,人才的培養不僅需要高校課程的支持,也需要真實的行業洞察和實踐經驗。
正如上海交通大學設計學院副院長曹永康教授在致辭時所提到的,媒體、學術和行業應當“共研新才賦能,共繪創新未來”,培養具備可持續設計理念與實踐能力的人才,為未來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戴森設計大獎以國際平臺助推中國設計,驅動“未來發明家”,
2023年戴森設計大獎“國際可持續發展獎”獲獎者——陳海鋒、肖璨
值得一提的是,大中華賽區首個斬獲戴森設計大獎國際可持續發展獎的E-COATING團隊(環保型降溫涂料)也受邀參與了本次主題論壇,作為可持續設計創新案例分享他們的發明故事和初步創業進展。
團隊成員陳海鋒分享道:“戴森設計大獎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與行業和學術界精英探討設計的寶貴機會。在參與大賽的過程中,我們不僅獲得了許多有助于完善產品的建設性反饋,還因獲獎而獲得了廣泛的媒體關注,這為我們將發明轉化為初創公司提供了重要的助力。目前,我們已在深圳設立了辦公室,進行產品的深入研究和測試,預計不久后將正式推出產品。”
進入中國十年有余,戴森始終秉持著發明家精神,積極踐行企業社會責任,投身工程教育事業,致力于通過戴森設計大獎培養本土科技創新人才并鼓勵原創性設計。去年,戴森設計大獎中國大陸賽區征集到的參賽作品數量高達594份,名列全球 30個賽區之首。今年的戴森設計大獎已于3月6日正式開啟報名,并將在上海和廣東的多所高校舉辦線下宣講會。
迄今,大獎進入中國已有八年,見證了越來越多的中國設計和它們所蘊含的創新活力,激勵了全國各地100多所高校的 1萬多名高校學生為全球性問題提出了創新的解決方案,并為之提供展現才華和國際舞臺和孵化機會。未來,戴森將繼續加強與高校的合作,以實際行動支持中國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