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上海市教育學會“新課程與育人方式變革——‘星校長’論壇”在上海線上線下同步舉行,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上海市教育學會會長尹后慶,上海市教育報刊總社社長仲立新,上海市教育學會副會長蘇忱,上海市教育學會副會長徐淀芳,華東師范大學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所所長李政濤,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張志敏等,攜手近50位校長等教育人,直面“新課程與育人方式變革”,在辦學實踐創新與教育思想建構之間深度對話。同時,線上累計約10.4萬人次觀看。
本次論壇由上海市教育學會和上海教育報刊總社聯合主辦、蘇美達伊頓紀德品牌和優教育支持協同,是“高質量發展、高品質辦學——‘星校(園)長、星教師’”系列論壇的首場活動,旨在推薦一批優秀中青年校(園)長,搭建平臺,展示校(園)長風采,培育一批育人典范、教育科研帶頭人,更好地發揮“領頭雁”在校(園)長隊伍建設中的引領示范作用。
學校是教育改革的策源地,是教育的實踐場。學校是教育變革的基本單元,真正的變革發生在學校“內部”。作為一所學校的“當家人”,校長引領和推動著每一所學校的辦學理念和教育教學實踐,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整體的基礎教育環境。
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上海市教育學會會長尹后慶在致辭中指出,學校的發展與校長的成長有著密切的關系。今天的校長們要以實踐作為支點,不斷提升勝任力、領導力和創新力,并將具體的學校經驗逐步上升為系統的教育思想,成為有教育思想的實踐者。當下,我們要加速推出新一代的校長和老師,上海市教育學會著力搭建平臺,幫助中青年校長在辦學實踐創新與教育思想建構之間進行深度對話。
上海教育報刊總社社長仲立新出席論壇并致辭。他指出,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關于教育的論述為教育的變革提供了指導思想和根本遵循。育人的根本在于育德,校長們在具體的教育實踐中,不斷完善課程設計、創新教與學的觀念,改革育人方式。上海教育報刊總社作為教育領域富有影響力的宣傳展示的陣地,也持續關注教育領域的新方式、新思想、新目標。教育人和教育傳媒應攜起手來,共同促進社會對于教育的理解。
變革育人方式,學校在行動
松江區第三實驗小學校長樊裔華做了主題為“讓課堂變革賦能教師群體專業成長”的報告。為推動課堂變革,松江區第三實驗小學優化了兩項制度,在人事制度上加大分層分級競聘的力度,職稱評聘中增加課堂教學權重;在績效制度中倡導優績優酬,并大幅向課堂傾斜。同時,搭建三大平臺,一是日常教研平臺,在隨堂聽課和主題教研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對癥下藥,發掘苗子,重點關注;二是區域聯動平臺,作為緊密型集團的牽頭校,基于學生日常作業數據,找準切口,優化教學;三是學業成果展示平臺,老師們自發設計創新作業,推動師生共同成長。
上海市盧灣學校校長張怡介紹,盧灣學校探索了“學科內跨”,教師從課程標準、教材內容出發,聯通學科內要素,鏈接真實生活與真實問題,開發出鮮活靈動的“學科+”項目;同時還探索“學科+學科”跨學科課程項目,設計了包括大問題、大概念、大主題三大系列50多個“學科互跨”項目。學校還設計了“教師跨界學習課程”,打造了“跨界讀書會”“跨界講壇”“項目體驗”“走進場館”等特色研修活動。教師“跳出學科教學科”,研發50多門跨學科課程,成為課程和學程“設計者”。
普陀區教育學院附屬學校校長周剛介紹,該校創新地將“學部制”改為“學段制”,即不再簡單分為小學部與中學部,而是根據“新課標”,將9個年級分為4個學段:1-2年級、3-4年級、5-7年級、8-9年級。學校在課程設置、教學組織方式、學程管理上進行改革,釋放九年一貫的學制優勢:一體化設置九年一貫課程,例如一體化設計勞動課程、德育課程,嘗試語文、數學、外語的學科一體化課程;采用整體授課、分層教學與個別化指導三結合的教學方式;加強學涯與生涯規劃指導,在科學探究、社會實踐等課程方面嘗試變革學程管理。
金山中學校長金弢做了以“探索核心素養視角下的課程新空間”為主題的報告。在高質量創造性地實施國家課程的同時,金山中學將教師多年來開發出的課程進行篩選,保留了一部分“最精華”的校本課程,并同國家課程“融合”起來實施。同時,在“雙新”實施中,金山中學組織各教研組教師認真研修課標,開展基于問題的單元教學設計;開展真實情境下的探究式學習,關注應用性、綜合性、探究性和開放性問題,以培養學生關注現實世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學習無處不在,教學勇創新
上海市西林中學校長姜煒星以“構建學習空間,催生學習方式變革”為主題發言。去年,學校借助中科院合作辦學項目,帶領學生走入生態公園、科研院所、綜合實踐基地、田間地頭開展學習探究活動,將學習場所從學校拓展到更廣闊的空間。學校還將本草課程、中科院創新素養培育課程、版畫創新實驗室、科創中心、國學課程等資源數字化,學生可在平臺上進行預約登記,自主利用其中的“虛擬創新實驗室”“虛擬科創中心”等資源,瀏覽學習自己感興趣的課程,或在規定的開放時間進行線下實地體驗,滿足自主個性的學習需求。
上海市實驗學校附屬東灘運用和挖掘現有的地域資源優勢,因地制宜地設計出符合學校辦學理念和特色的、符合育人方向的豐富的校本課程,滿足孩子的多樣化需求。據校長陳麗萍介紹,根據學校絕佳的地理位置和優良的空氣質量,設計了“星星節”系列活動課程,讓孩子們學習天文知識、觀測氣象、觀星望月等。挖掘崇明生態島豐富的自然資源,學校還設計了“趣自然”研學課程,九個年級每年輪流去崇明的九個地方,孩子們真實地下地插秧、下塘挖藕、下河摸魚、鉆木取火,學會野外生存;真實地環島騎行、下湖賽龍舟、劃皮劃艇,邊鍛煉技能邊考察生態。
近年來,楊浦區復旦科技園小學在“為每個學生成長提供更適合的生態教育”辦學理念引領下,著力圍繞“生態課堂”建構的一系列理論和實踐問題進行了思考,走出了一條“溯源-內化-重構-創生”的“生態課堂”建設之路。楊浦區復旦科技園小學校長馬燕婷詳細闡釋了六年來“生態課堂”構建的歷程。據馬燕婷介紹,從學校層面看,生態課堂就是回歸自然和生命,崇尚開放與多元,喚醒靈性和天賦的共生的課堂。“生態課堂”的核心理念是“自然、開放、喚醒、共生”,已確立了“4個核心評價指標”“12個二級指標向度”和“36個三級指標內涵”。
寶山區第三中心小學校長龔榮帶領團隊率先從數學學科入手探索作業改革研究,引導教師在布置作業時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在評價過程中避免空洞的說教;改變“一刀切”的傳統作業布置方式,將作業內容分為規定題和自選題兩大部分,自選題部分的自主權完全在學生手里,各層次的學生都能自己選擇合適的題量;以“作業記錄表”的方式替代以往習慣采用評分(百分制或等第制)形式,利用記錄表的使用,指導學生學會自我監控學習過程和結果,充分發揮教師育人作用。
伊頓紀德品牌以校園服飾撕開教育一角,服膺于學校文化,服膺于教育。十余年來,伊頓紀德品牌持續“執教而求”,蓄積、鏈接、傳遞優質的教育資源,并與中國教育報刊社、上海教育報刊總社、陶行知研究會等國內外教育組織以及中國廣泛的教育公益組織協力,聯合發起故事田兒童哲學閱讀、Upcycle棄物再造、美的守護等公益項目,以削峰填谷的方式,凝結廣大優秀觀念、資源,向各地區學校,尤其是廣大云、貴、陜、甘偏鄉小規模學校輸出教育資源,致力于能夠做到的微小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