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簡稱“港中大”(CUHK),是一所國際化公立研究型綜合大學,是香港唯一有諾貝爾獎、菲爾茲獎、圖靈獎及香農獎得主任教的大學。學校是環太平洋大學聯盟、世界大學聯盟、松聯盟、中國大學校長聯誼會成員,亞洲首家AACSB認證成員,香港互聯網交換中心所在地。
香港中文大學由新亞書院、崇基學院及聯合書院于1963年合并而成;1966年,成立香港首所研究生院;1976年,整合不同書院的學系,由大學統一負責;1986年,全面檢討課程結構,改用學分制,并加強通識教育;
香港中文大學的創立打破了大英帝國殖民地只允許一所大學存在的鐵律,同時掀起了香港的中文運動,成功終結英文壟斷官方語言地位的局面,既是英國殖民史的分水嶺,也是20世紀亞洲地區非殖民化的表征之一,具有一定的時代意義。
香港中文大學是香港唯一有諾貝爾獎得主、菲爾茲獎得主、圖靈獎得主任教的大學,不少中大學者和研究人員屢獲殊榮 [9] 。截至2021年6月,學校擁有全職教職員8178人,其中教授369人,副教授314人,助理教授364人,各類講師639人,研究人員1714人。香港中文大學在2006年的策略計劃中,選定五個學術領域,調配充足資源協助其開展研究,以“中國研究”、“生物醫學科學”、“信息科學”、“經濟與金融”、“地球信息與地球科學”為五大重點研究領域。
為增強大學的研究和學術實力,發揮深遠影響,造福社會,香港中文大學在2021–2025年的策略計劃中,選定“中國:傳統與現代”、”創新生物醫學”、“信息與自動化技術”、“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四個學術領域,調配充足資源協助其開展研究,是為四大策略性研究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