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的燕園鳥語花香,北京大學對外漢語教育學院迎來了建院10周年的日子。其實,若論起對外漢語教學落戶北大,至今已經(jīng)有整整60年了。1952年,設立“外國留學生中國語文專修班”,1961年成立“公共漢語教研組”,1984年成立“對外漢語教學中心”,1995年成立“海外教育學院”,2002年成立“對外漢語教育學院”。60年一路走來,許多動人的故事在燕園發(fā)生、流傳。
延續(xù)40年的師生情
牛滿江教授是世界著名的美籍華裔生物學家。1972年,中美關系剛剛解凍,還未建交,牛滿江教授就克服重重困難毅然回國,同行的還有他年僅18歲的女兒牛曼德。剛到北大時,牛曼德只會三句漢語:“你好”、“我聽不懂”、“再見”。陳如老師在“一對一”教學中,對她進行細心的輔導和關懷,師生間建立了深厚友誼。陳老師現(xiàn)在還記得,當時學習條件相對艱苦,夏天,在沒有空調的西曬的教室里,牛曼德常常躲在教室門背后的角落里,坐在水泥地上學習。刻苦的學習換來了喜人的成績,一年后牛曼德就能說一口漂亮的漢語了,結業(yè)文章寫了2500字。在前往上海醫(yī)學院學習專業(yè)課時,她直接進入了漢語高級班。40年來,無論身在何方,牛曼德一直和陳如老師保持著書信聯(lián)系,還會附上自己的家庭照片。1998年,陳如老師赴美國工作期間,牛曼德特意租了一條游船,邀請老師同游,一起回憶北大的難忘歲月。在她的引導下,她的兒女也在學習漢語。
搶拍照片的蓋特納
1981年,當時還是一名普通大學生的現(xiàn)任美國財政部長蒂莫西·蓋特納第一次來到中國,就進入北京大學學習漢語。北大老師的風采和學識,燕園旖旎的風光,都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2009年1月就任美國財政部長后,同年6月他借訪華之機20多年后重返北大,看望了當年教過他的老師們,同時為北大學子做了題為《中美兩國為復蘇和增長的合作》的演講。在演講中,他回顧了自己的燕園歲月,說,在北大不僅有機會了解中國的歷史和中國人的抱負,也開始通過中國人的眼睛看美國。
上世紀80年代初,漢語辦公室的老師正在參加學校的歌詠比賽,臺下的學生蓋特納為老師搶拍下一張照片。照片上,神采飛揚的老師們今天已白發(fā)蒼蒼。蓋特納說,他為自己曾跟隨著這些優(yōu)秀的老師學習而感到榮幸。
父女兩代就讀北大
日本人堀井弘一郎1991年曾作為短期留學生就讀北大,中文的聽說讀寫水平得到了全面提升。在留學期間,他還利用業(yè)余時間當上了老師的義務日語教員。學習結束時,老師們特意為他舉行了一個聯(lián)歡會,聯(lián)名給他寫了一封感謝信,還送給他一件禮物——一一個雕刻著北京大學校徽的獎杯。20多年了,堀井弘一郎始終珍藏著它們。他說,這是他一生中的無價之寶。現(xiàn)在堀井弘一郎在日本大學教授東洋史課程。
2004年,堀井弘一郎的女兒也作為一名留學生來到北大。堀井弘一郎說,雖然這是女兒第一次在海外生活,但由于自己在北大的留學經(jīng)歷,使他對女兒在北大的學習和生活十分放心,相信她在學業(yè)上和生活上都會得到很好的關照。事實證明,女兒的北大過得很快樂,也很充實。堀井弘一郎說,我們一家兩代人都受到了北大老師的教導和恩惠,我們一家和北大結下了不解之緣。
從北大走出的漢語專家
古川裕從日本大阪來到北京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攻讀方向是現(xiàn)代漢語語法的認知語言學研究、日漢語法的對比研究、對日漢語教學。
現(xiàn)在古川裕是公認的漢語專家,他除了擔任日本大阪大學語言文化研究科教授職務外,還擔任著世界漢語教學學會副會長、日本中國語教育學會會長、日本NHK電視臺《TV學中文》講座主講人等諸多社會及學術兼職,和當年的老師們并肩工作,為推廣漢語做著實實在在的事情。
談到對外漢語教育學院的未來時,院長張英說,經(jīng)過一個甲子的發(fā)展,現(xiàn)在的北大對外漢語教育學院教學與科研并重,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并重,同時積極參與國家文化推廣戰(zhàn)略和北京大學國際化校園建設,可以說是迎來了一個蓬勃發(fā)展的時期。目前學院年均招收留學生2000人次,招收漢語言文字學與國際教育專業(yè)碩士、博士近百人。發(fā)展目標是:將學院建成世界一流的漢語教學與研究基地、留學生語言學習的首選、世界中文教學名師的搖籃,用漢語架起連同中外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