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中國的教育制度不同的是,國外教育制度不注重發展學生的德智體美勞,不像是中國教育制度有些死板,注重了高的分數,有時卻忘記了對學生體美勞的培養。下面看看我們來看看 這對國外長大的中國孩子。
朱迪和朱莉是一對出生在美國、成長在瑞士的雙胞胎女孩,父母都是中國人。兩個女孩今年7歲,上一年級,會彈鋼琴,會拉小提琴,會說漢語、法語、英語。
正值暑假,兩個女孩最喜愛的活動是跳進日內瓦湖,與野鴨子、白天鵝一塊兒游泳。她們還喜歡到附近的農場看看自己放養的公雞,與農場里四處游蕩的豬、狗、羊、牛和四不像親近一會兒,或者爬到小馬駒背上溜達一圈。
父母不在家時,她們就會嚴格按照母親制訂的暑期作息時間表進行自我管理。她們的自控能力常常令年近七旬的姥姥驚詫不已,“我的任務就是給她們做飯。到點兒了,她倆就會去干應該干的事兒。”
母親安排的作息時間看似向孩子們施加了強大的學習壓力,實則嚴格秉持“賞罰分明”的原則。一小時學習之后,總有一小時放松時間,看電視、跳蹦床、下五子棋、玩記憶卡或者騎自行車。雙休日父母休息時,還會帶孩子們出游。
到了看電視的時間她倆絕不會浪費哪怕一分鐘去上一趟衛生間,練琴時她們也絕不會去做別的事情。什么時間該看英語書,什么時間要用法語朗誦,什么時間要練習寫漢字,兩個人都把自己和對方的作息時間記得很熟,互相監督。兩個女孩的暑假作業完全不同,從作業本到課本都不一樣,可以分享,但絕不可能互相抄襲。
剛入學時,她們被分在同一個班,母親曾猶豫了一個多月,考慮是否向學校提出給孩子分班,以減輕雙方的依賴性,“這等于變相增加學校的工作量,不太好意思提出。”沒想到開學一個月后,校長主動找到她,提出將雙胞胎分班,“學校考慮的是如何對孩子成長最有益。”
母親后來得知,這里的小學,同一年級的不同班級教學方法和進度完全不同,同一班級的不同學生,老師也會針對各自的學習能力和生活能力制定不同的教學方針,每天布置的作業也會不一樣。
曾有中國朋友向朱迪、朱莉的母親詢問孩子的學習情況,“他們總會問成績怎么樣?應該比班里的外國孩子強多了吧?”她答不上來,因為她從來就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學習成績怎么樣。
暑假的第三個星期,朱迪和朱莉的成績單寄到了家里。記者看到,這份內容長達數頁A4紙的成績單上,只字未提“成績”或者“分數”。成績單上密密麻麻的,其實是老師對孩子學習能力、自理能
力、性格成長等各方面的評價,以及對于家長如何指導孩子提出的建議,哪些值得贊賞,哪些需要加強。比如,某某孩子聰明,學習能力強,但過于害羞,不善與人交流,不敢在眾人面前展示自己,家長應該多鼓勵孩子在眾人面前表演、大聲朗誦等。
種種跡象表明,老師對于孩子能否學會和適應在戶外“玩”的關心程度要遠大于對他們學習成績的關心。姥姥至今仍記得孩子們上幼兒園時被“折磨”的情形,“大冬天的,外頭還下著雨,老師偏要讓她們到戶外上自然課,說是計劃不能因為天氣原因改變,體育課也冒雨照上。”
寒冷的冬天,一群四五歲的孩子,穿著五顏六色的雨衣、雨靴,冒著大雨在泥地里采集植物標本,凍得直哆嗦,臉上卻堆滿歡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