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準備出國的學子們報名的旺季,為了避免類似小嫻的遭遇重演,6月5日上午,北京市消費者協會宣布與國內著名網絡留學媒體“太傻網”在北京市聯手開展留學行業維權調查,并公布了自費留學行業中的6大“陷阱”。
■花言巧語偷換概念 少數不規范留學服務機構謊稱到澳大利亞、新西蘭、南非等地留學,只要在當地的一些培訓機構學習滿兩年,取得證書后就“有機會”進入優秀高等學府,拿到國際承認的大學畢業證書,而不需“雅思”成績。事實上正規的大學尤其是名牌大學都需層層考核,并非讀完語言學校就能直接升入高等學府。
■違規運營材料造假 少數具備資格的留學服務機構違規運營,弄虛作假,編造假材料,為出國留學人員辦理旅游護照、探親護照,甚至花錢雇人代考,把不符合條件的申請人辦出國;還有的轉借資質,將合法證明轉讓或發布虛假廣告。一旦露餡,中介機構便把責任一推了之,費用卻照收不誤。留學生在國外仍將面對資金不足、學習能力低、被揭發等諸多問題,令留學之路“險象環生”。
■信息不對稱誤導消費者 有些留學服務機構不如實介紹情況,把代理學校說得天花亂墜,而對教學質量、生活費用、生活保障、學歷文憑認可程度等信息不全面告知。
在中介機構的精心策劃下,國外的二三流學校被“加官晉爵”,變成了“國際性大學”;位置偏遠、人口稀少的小鎮竟然能提供“豐富”的打工機會;一個有30名中國學生、2名泰國學生的班級也可稱為“國際化學習氛圍”等。
■服務收費不透明不公開 同一目的地、同一專業,各機構收費項目不統一、收費標準相差很大。一些非法中介機構辦理出國手續通常“需要”一些費用:登記費、材料翻譯費、學校申請費、郵寄費等,這些費用看上去名正言順,而且數目也不大,但積少成多,中介機構可以狠狠地撈上一把。
■不使用規范合同范本,設置不公平格式合同條款 一些服務機構利用消費者對申請過程和相關法律不熟悉等弱點,不使用有關部門發布的標準化格式合同范本,或在合同書上加入一些不平等條款。如少數中介方在合同中規定只負責申請國外大學的錄取通知書,申請人如未獲得簽證,則概不退款,并以支付押金、提前交學費、預付生活費等種種借口收取費用。
6月4日,北京市工商局發布提示:消費者首先要認真審驗出國留學中介公司的資質,其除應具備工商部門核發的《企業法人營業執照》外,還須具備國家教育部頒發的《自費出國留學中介機構資格認定書》;其次,不要盲目聽信中介公司的一面之詞,以免被誤導。
■非中介服務機構留學服務領域侵權 如在留學考試培訓班、留學金融服務、信息服務等多個領域,由于信息的不對稱,經營者故意隱瞞相關服務信息,侵害消費者知情權。
(據《北京晚報》、《競報》、《信息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