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安吉也說,她只有學習英語的時候有非常輕松的感覺,對于其他科目她都有些頭疼,只能多花些時間去理解。“我最犯愁的是語文,很多同齡人都在小學前學會了拼音,還認識了很多漢字,這一塊我沒有經歷,所以我覺得語文最難,尤其是作文和文言文賞析,太難了。”小安吉介紹,她很佩服班上那些知識面淵博、文學修養高的同學,“懂得那些知識得看多少書啊”。
湯女士介紹,美國的教育特別重視培養孩子的創造力,世界500強企業中很多行業領軍人物都是在美國完成的教育,科技、理念創新也是很多美國企業生存的不二法門。“美國的家長對孩子的分數并不太關注,但是非常在意孩子一些獨特的想法和思維,然后引導孩子一步一步走向他們感興趣的領域。”
為什么要讓美國女兒接受國內教育,與中國教育相比,美國教育有什么不同,薛安吉今后讀大學選擇去美國還是在中國?中美兩國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有何差異?面對記者諸多疑問,這對“海歸母女”娓娓道來,說出了她們眼中的中美教育。
中國版“虎媽”應少一些
華裔教授蔡美兒撰寫的《虎媽戰歌》一書在美國社會引起廣泛的爭議,蔡美兒對自己女兒嚴苛的管理和要求與美國的傳統教育理念是顛覆式的,在中國也掀起了一陣對“虎媽”的熱議。湯女士說,自己堅持的是引導式的教育,她個人并不認同采用強制、灌輸的方法培養精英,“在中國,‘虎媽’還是少一些比較好吧”。“有些國內家長習慣給孩子報許多特長班,一到周末,有的孩子學完器樂學畫畫,上完奧數上英語,有時候我我看了都心疼。”湯女士介紹,她培養孩子的理念很簡單,就是順其自然,不會強迫孩子做不喜歡做的事情。“安吉跟我提出學什么,我都支持。她跟我說想學吉他,我接著就買了把吉他送她;相反,我從不給她報特長班。”湯女士認為,現在小學的孩子學習壓力也不小,偶爾學一兩個可以,報太多了就等于加重孩子負擔。
在大多數國內家長看來,年輕女孩在外面過夜是無法原諒的事情,湯女士卻認為跟同學在一起多交流是件好事,應該相信孩子的控制力。“女兒有時會跟同學出去一起聚會開party,然后有可能在同學那住一晚,這些我覺得都是很正常的事情,當然也得注意引導,管得太嚴肯定不行,容易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效果并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