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曾作為殖民地被統治長達百年之久,卻從未與貧窮、落后等字眼沾邊,反而以驚人的輝煌成就令全世界為之贊嘆;她曾身處東西方互不相容的冷戰中,卻從不曾迷失自己的方向,并以無比堅定的姿態向全世界證明她的獨一無二。本刊此次特邀了啟德留學的資深顧問田超,將香港留學一探究竟,細細品味這塊中西文化碰撞了100多年之地的精華所在。
GA:香港學校在世界處于什么地位?排名如何?
田超:在國際高等教育研究機構QS最新公布的亞洲大學排名榜中,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均晉身5強,分別位列第一、二及第四位。在師資國際化、學生國際化、校園國際化的評比中,香港的多數學校都獲得了滿分。但到過香港的人應該了解,香港學校的校園面積很小,可能跟內地一個重點中學面積大小相當。所以,如果單從教育質量、教學資源國際化的角度來看,香港學校的排名會更靠前。
GA:留學香港與留學美、英、澳有怎樣的優勢?
田超:首先最直觀的一點是,香港離大陸比較近,家長想去探望學生,一個通行證就能過去了;其次是極高的性價比,去香港讀研通常只需要1年,學費加生活費15萬~20萬,而英國至少要25萬~30萬;再者,香港的教學質量絲毫不輸給英國,甚至高于英國。一些熱門的專業在香港申請難度比較大,滿分為800分的GMAT成績,有時需達到740分才能被錄取。另外由于內地學校與香港在教育、學術領域的頻繁互動與交流,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一批學校在內地有很高的認知度。不像英國、美國,我們所熟知的只有那牛津、劍橋、哈佛幾所頂尖學校。學生將來回來就業,也具備相當的優勢。
GA:相比澳洲、英美的留學產業化,香港留學似乎走的是精英化路線。
田超:沒錯,香港學校比較少,競爭相對激烈,因此錄取的學生一定是更加優質的。很多名校的學生留學時,香港會是他們優先考慮的地方。北大、清華、傳媒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等名校都跟港校有各種形式的合作、交流。不僅如此,香港也是很多富豪人士的選擇。前不久有個關于中國億萬富豪中有多少人在海外讀MBA課程的調查,東南亞和香港地區占到了很大比重。選擇東南亞和香港地區,而不是歐美名校,主要就是為了積累人脈。如果去美國讀名校,圈子里的中國人會比較少,對于并未打算在那邊工作生活的人來說,回國后就不得不重新積累自己的人脈圈。
GA:作為中西文化的融合交匯處,香港是否有自己的教育特色?
田超:香港基本上沿襲了英聯邦的教育體制,本科3年制,研究生分為研究式和授課式兩種,前者是做項目,后者是修學分。95%的內地學生都會申請授課式,但拿到的學位都是一樣的,不同的只是修課的方式。但香港又不同于英國寬松的學習氛圍,這點其實有些偏向東方式教育。雖然是1年制的課程,但香港學生每天的讀書時間在8~10個小時甚至更多,對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學術能力要求都很高。學校也會給學生留大量作業,我的很多學生在香港讀書1年里瘦了30多斤。你會發現并沒有多少學生打工,因為很少能有時間,當你早上6點鐘去圖書館的時候,可能已經沒有空位了。因此,既擁有毫不遜于英美的西方式開放教學,又保留了東方式的學習傳統,我想這是香港獨一無二的教育特色。
GA:內地的學生就讀香港學校與來自其他國家的學生一樣嗎?
田超:內地生申請香港學校,也是被劃分在國際學生范疇內的。在2004年之前,港校的內地生很少,隨著近年來兩地對學歷的互相認可,申請香港學校的人越來越多,F在香港的國際學生中,內地生大約占到70%的比重。
GA:去香港讀書是否有一些硬性的要求?
田超:很多人以為去香港讀書,必須是211、985院校,其實并不然。很多二本、三本的學生也申請到了港大等著名學校。所謂的基本門檻一是要求獲得二等榮譽學術學位,其次是語言成績。香港不提供語言預科,工科類專業一般是雅思6~6.5分,托福70~85分;文科類的專業比較多,人文類、社科類、商科一般是6.5分為底線,傳媒、商科、翻譯類專業會更高一些,一般是7.5分,托福100分。二等榮譽學術學位換算成國內的百分制是70~75分,但建議學生能夠達到80分以上會比較穩妥。不同的是,英國、澳洲會把GPA作為硬性要求,但香港學校對于學生的考評中,GPA只是其中一部分,還有對于學生綜合能力的考察。
GA:港校學校對于學生的考察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
田超:港校通常會針對學生留學的動機、文書的整合程度和專業申請的合理性進行綜合考察,同時也很注重學生的實踐和綜合能力。比如申請MBA專業一般會要求3年以上的管理工作經驗。我曾經有一個學生,大二時從家里獲得資金,創辦了屬于自己的公司,這對他有兩點好處,一是他自己作為企業法人有了真正的管理經驗,提交的稅單等資料也能夠說明公司是有盈利的,第二也對他學習成績不理想做出了合理解釋。因為創業會占用他的大量精力,他大一、大二的成績還不錯,到了大三平均分由80分下降到60、70分,這是他的一個亮點,最后成功申請到了該課程。
GA:很多人把香港作為跳板,從而去往世界更好的大學,您對此有何看法?
田超:這要看個人對自己的未來規劃了。事實上,很多學生到了大三時才會有出國打算,大多數人首選美國。但美國很多排名靠前的學校要求GRE成績,首先準備時間倉促,學生不容易考到理想成績,其次以他目前的院校背景,申請好的美國大學比較困難。因此不少學生選擇將香港1年制的研究生課程作為跳板,這樣既能夠提升自身教育背景,又能為獲得較為理想的語言成績、較高的學術能力爭取更多的準備時間。同時,香港確實能夠為學生提供絕對的國際視野和更好的求學機會。很多學校的專業性很強,比如浸會大學的傳媒學院世界排名前五,學校每年都會組織學生去往世界的大型媒體機構學習觀摩,如英國BBC。
GA:不少人認為,香港的地域文化濃厚,學生可能無法得到純粹的異國文化的熏陶,因此香港留學不算是真正的留學。
田超:這種看法可以理解,因為去香港留學是不需要護照的。香港存在一些地域性文化,你最好會粵語,才能更好地在當地生存。與英美比起來,它的英文語言環境可能稍遜一些,但在留學領域里,香港屬于新興項目,并不像英國、美國早年就有大批的中國學生前往。如果想說中文,其實在哪里都有土壤。我反而覺得,相近的文化更利于學生適應環境。大多數香港人還是吃中餐,宗教信仰也類似,學生既不會面臨水土不服的異鄉孤獨感,又能接觸到很多國際化的東西。適應能力和動手能力一直是內地學生的弱勢,如果將他完全投入到一個純西方的環境中,一些適應能力不強的學生要么無法生存,要么只能禁錮在只有中國人的小世界里。但在香港能夠起到一個很好的過渡作用,快節奏的生活也會起到積極的刺激作用,很多學生一到香港就開始著手為自己的工作做各種準備,學習粵語、尋覓各種實習機會,如果跟不上就將被淘汰。
GA:您能推薦一些適合內地學生申請的學校和專業嗎?
田超:香港的公立學校只有8所,即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理工大學、浸會大學、嶺南大學和教育學院。最后兩個不太建議內地學生申請,并不是學校不好,而是從學生就業的角度來看,這兩所學校在內地的知名度略低一些。嶺南大學不是綜合類院校,不參加世界排名,它其實是從內地遷過去的,推行東方傳統的儒家教育,在香港當地認可度很高,但對于內地生就沒必要了。教育學院與國內諸多綜合類的師范院校不同,只開設跟教育相關的課程,如果回國就業或者以香港為跳板的話,這個學校的影響力相對不大。除此之外,其他6所學校都是非常不錯的。
商科、傳媒、社科、語言類、法學,這些都是香港的優勢專業。香港理工的旅游學院酒店管理世界前三,港大的法學院、建筑學院、中大的社科類都得到國際認可。關于社科方向的專業,社區的綜合整治、談判專家、社區服務人員、慈善機構人員也是內地生選擇比較多的專業。要提醒的是,由于學校對于成績和補考制度嚴格,香港學校的畢業率并不樂觀。所以不建議學生轉專業,或者申請專業跨度不要太大。
1.所有港校的畢業生將獲得為期1年的工作簽證,而在香港拿到簽證以后,無論是學生簽證還是工作簽證,只要常住滿7年就可以換香港身份證。
2.在香港讀本科期間,學校一般會提供住宿。但在研究生階段則不同,很多國際學生需要租房子住。
3.香港學校的申請周期比較長,如果10月份開始申請,最快拿到Offer也要到次年2、3月份。申請高峰期一般集中在10月~次年4月份。在申請期間,跟學校溝通交流很重要。
田超:啟德留學資深顧問。在新加坡學習生活多年,游歷亞洲、澳洲,深度考察過香港所有大學,成功幫助數百名學生順利抵達香港、新加坡留學。
來源: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