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慣了西方的高收入,突然回到中國,肯定是不適應的。
還有一點,中國留學生的回國率不到1/4,留美的回國率更低,真正有才干的,適應能力強的,可能根本不會回來,而那些混不下去才回國的,除了少部分的確是想把西方的東西來中國的"試驗田"里發展的人,而其它那些,能力都不強本人覺得收入肯定是一個很大的原因,但是對于網友樓嘴角的煙痕的某些觀點,不是很贊同。
比如:"而那些混不下去才回國的"值得商榷。
在科研領域,我的觀點正好和樓嘴角的煙痕相反:沒有真本事的人,就在美國混。有本事的,都回國發展了。 在美國,很多從事研究領域的華人留在美國,其實是他們已經"沒有機會"回中國了。出國前,他們或多或少是一方人才。但是留美以后,人們本能地認為他們的知識應該更豐富的。體現在哪兒呢?科研成果,專利啊,文章啊。但是專利,文章,真那么容易?
目前在國內一流大學以及中科院各研究所,回國想當教授或研究員,必須在高影響因子的期刊上(大于10)發表1-2篇文章。而留美的華人中,這樣的人才占多大的比例呢?。并不是因為華人的研究沒做好,而是因為美國人自己能達到這一標準的也不多。
而國內為什么制定這一標準?原因很簡單,海外華人中優秀人才太多了。不提高標準,都回來了,位子哪有那么多?
前段時間結識了一位來自天津的華人夫婦。男主人公現在48歲。
男主人公是30來歲的時候來美的。出國前是天津市某專家委員會的成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作為單位重點培養的對象,以中青年專家身份被公派來美進修。隨后就不用我介紹了,出來后并未在1年內按協議回國。因為他在美國找到了一個博士后的職位,不用中國政府出錢,美國的老板給他開工資。然后就把妻兒一起接到了美國。
在美國生活也差不多十五六年。目前一家人拿到美國的綠卡。我去訪問的時候,男主人公還把他在申請綠卡的文件全部拿出來,其中在國內獲獎的證書就有一大包。
目前,男主人公還在一所州立大學做博士后。女主人公也在同一所大學找到一份Technician的工作。兒子也本州島最出名的大學上學。
但是,在美國,博士后只是高技術人才找不到固定職位的時候才做的。一般人拿到博士學位以后,再做三五年的博士后,然后就要找正式的工作,從 AssistantProf.(助理教授)開始,直到教授。而男主人公來美十五年以后,仍然在繼續做他的博士后。而且他已經快50歲了。
也許是他知道我的想法。他說,在美國,找一個固定的職位很難。除非你真的非常出色,在Science,Nature,Cell等世界頂尖雜志上發表了文章,或者你的研究工作真的很有新意。否則作為一個華人,找一個AssistantProf.(助理教授)的職位,談何容易。
我問他有沒有回國發展的打算。他苦笑:"現在回不去了"。接著他給我分析了一下當前的情況。他已經50了,回國后最多干10,60就得退休。更重要的是,現在回國內,他也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即使想回原單位都不行。因為很多年輕人已經頂上來,占據了職位。到一流大學,人家現在不要。去這樣的大學,也必須有影響因子10以上的文章若干篇才可以。要么你是美國的Assistant Prof.(助理教授)。而去一般的大學,收入,工作條件等肯定不如美國。而且目前他的兒子已經在美國上大學。一家人都已經適應了這兒的生活。
50歲,繼續在美國做博士后,這種生活令人無語。華人在美國要想成功,要付出雙倍的努力才行。
在美國生活,房子車子真的是全部嗎?國內不少人羨慕美國人有房有車。 看看香港的一些大學,也就更能理解更多的華人選擇了回國發展。香港的幾所著名大學,包括港大、科大、香港中文大學,他們招聘的人才都是有海外經歷的。而且要求很過硬的文章和科研成果。因為近年來,華人回國很多,但是很多人更愿意選擇香港或新加坡這種有華人氛圍的地方。然后會考慮回內地。
總而言之,在外留學不易。但是隨著國內經濟的發展,歸國的人越來越多。如果在海外不能更高地提高自己,不僅在國外找不到職位,也回不了國了。
來源:未名空間(www.mitbb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