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武漢的李博暢是一個陽光帥氣的大男孩。兩年前,他離開家人和朋友,遠赴德國卡塞爾大學攻讀研究生課程。他的經歷頗似一部描寫留學生生活的電影——《我自己的德意志》:個中滋味,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而出身于書香門第的他,對自己、對祖國、對陌生的異鄉也有著很多思考和感觸。
●培養堅毅性格
“在德國的中國留學生大多有打工的經歷,我也不例外。”李博暢說。去年冬天,他在黑森州一個小鎮上的圣誕市場打工,負責為老板推銷臺布。恰逢圣誕節前后,每天來店面的顧客絡繹不絕。沒過幾天,李博暢就遇到了一個麻煩:寒潮來襲,氣溫下降,生意冷清了許多。但李博暢依然要守在店面里。“房間里連取暖的設備都沒有,只有頭頂上的電燈有些許熱氣。”李博暢回憶說。
就在這樣的環境下,李博暢在小鎮上咬牙堅持了10天。“這段經歷讓我感到欣慰,我的‘耐磨性’又增加了。”在李博暢看來,最重要的品質是堅毅的性格和強大的內心。
雖然有些頗為“辛酸”的經歷,但李博暢也坦言,在自己的留學生活中,更多的是愉快的回憶。作為一個鐵桿足球迷,李博暢和其他中國留學生一起參加過大學里的足球比賽。“我們的對手都是來自德國或者西班牙這些足球強國的學生,”他笑著說,“不管是身體素質還是技戰術水平,我們都遠遠不如他們。”雖然輸球的滋味不好受,但是這些活動也讓李博暢更快地融入了當地的生活,也收獲了很多朋友。
●“我眼中的德國人”
“德國人的理性和嚴謹令人尊敬。”李博暢說。德國人的嚴謹在他們的公共交通上就有體現:火車、地鐵、有軌電車、公共汽車都是嚴格按照精確到分鐘的時刻表運行。“只要買好票,再戴上一只走時準確的手表,想去哪里都沒有問題。”
盡管德國人在多數時候以冷靜嚴肅著稱,但有時他們也會展現出截然不同的一面。李博暢參加過德國著名的慕尼黑啤酒節。他回憶說,在那個時候,所有的德國人都喝得面放紅光、東倒西歪。
最讓李博暢感慨的,則是德國人對于歷史的直面和反思。一個德國朋友告訴他,德國的兒童從小學開始就系統地學習二戰歷史。在課堂上,老師會詳細地講述納粹的發展和終結,并帶領學生用社會實驗、遺址參觀等方式對納粹產生的原因和納粹造成的災難進行深刻地討論和反思。
●“我一定會回到中國”
“在德國的這段時間,我一直試圖融入德國社會,同時也試圖傳播中國文化。我認為這是一個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的方式。”李博暢說。在他看來,每個留學生都應該抓住各種打工和實習的機會,在不影響學業的前提下,多參與到社會實踐中去。這樣不僅可以賺取生活費、提高德語水平,還可以豐富自己的見識和經歷。
李博暢同時強調,在這些社會實踐的過程中,中國留學生首先應當注意保障人身安全、維護自身利益。更重要的是,在國外的中國留學生,也代表著中國的形象。“到了國外我才感受到,對祖國的榮譽感和自豪感已經真真切切地在我心中扎下了根。”李博暢嚴肅地說。
“我在德國最大的感觸就是,不論我們在國外如何打拼努力,都不可能獲得跟國內一樣的歸屬感。”正因為這樣,在德國這兩年來,他對祖國的思念越來越強,也更加關注祖國的點點滴滴。每當他看到關于中國的新聞,就會感到特別親切。“不管我在德國生活多長時間,我一定會回到中國的!”(楊京)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