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再過兩三年便要退休,就被人說“年近花甲”,青年同事也不時有所照顧,不知不覺,記性差了,動作慢了,就發現自己是有些老了。那些和自己一同從農村插隊回來的知青,大多已經入了“退協”,在公園跳舞,在街邊舞劍,逢上重陽,單位里竟然也給他們送面條了。
在美國生活一個月,卻處處看到老年人在工作。第一回在超市購物,出門驗貨,那驗貨員長得像“肯德基”的老大爺,好像有七十歲,但是動作很靈活,笑容恰到好處。去得較多的商店市場,售貨員經常是老頭老太太。在懷俄明州黃石公園的商店里,兩位老太太售貨員,年紀當有七十歲光景,卻身著制服,結著領帶,和小伙子并肩站在柜臺后面服務,就像是和自己的孫子站在一起。這種西洋鏡極有意思,我就不免大驚小怪了。在一個蔬菜商店,收銀的老太太模樣很像電影《給戴茜小姐開車》中的戴茜,則讓我著迷:她打算在這里站到哪一年呢?
給人印象最深的,是美國航空公司上的“空爹空婆”。飛機在跑道上滑行時,乘務員廣播說,本次航班的機長開了30多年飛機,今天他將飛最后一個航班,到達芝加哥之后,他就退休了。機上的乘客一起鼓掌。13小時后到達芝加哥,鄰座來自中國臺灣的陳老師說,我們應當去向老機長致敬。空婆告訴我們:機長還在前艙。我看到機長從駕駛艙走出來,是位白發老人,模樣不止65歲,身材較高,背微駝,神態很平靜。
不但機長,其他五六位“空婆”都在六十歲開外,個個健壯開朗,十多個小時之間,不停地服務,手腳麻利,不見倦態。她們在飛機上服務了多少年?為什么同樣的工作在中國被渲染得那樣不簡單?不但在天上,在芝加哥機場看到的工作人員幾乎全是中老年人,很干練,效率不低,他們的穩重,讓人感到,飛翔在天空,經驗才是一種魅力。
一位留學生說美國人無所謂老年與否,很多上了年紀的人照樣勞動。有一天他在車行修車,老板是個六十多歲的人,一邊修車一邊關照說:“待會兒你把工錢交給我爸爸。”他那八十多歲的老爸爸正坐在里間管賬呢。
一位美國教授說,她在北京和南京看到許多人早晨在打太極拳,跳交誼舞,她很奇怪,這些人很年輕,怎么不去工作,后來才知道他們已經退休了。“為什么這么早就退休了?”她問。我只好說國情不同。不過到了有些人那里,他們也許會說,看,我們國家的老年人多么幸福,才五十歲或者不到五十歲就可以退休了,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到了六七十歲還得為生計奔波啊。
美國的老頭老太太們是不是也會這樣認識問題,我沒問過,不敢說。但是我自此不敢言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