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遙是一個極具典型性的留學少年,她的經歷可以回答這樣幾個本質性的命題:
為什么要出國留學?
出國留學就意味著"勝利大逃亡"嗎?
留學生活對一個少年人的成長有什么深刻影響?
--題記
1998年夏天,姚遙高考落榜了。
她連大專線都沒有上,用她的話說:"什么線都沒上,我媽媽是大學老師,媽媽在大學工作,女兒沒有考上大學,這對我,尤其是對她的壓力非常大。"
姚遙的媽媽一直有把女兒送出去留學的打算,但計劃是在讀完大學以后。因為姚遙的落榜,這一計劃被迫提前了。姚遙說:"出國留學這條路是我媽媽安排的。"
就在高考后的幾個月,即1998年11月,姚遙開始通過留學中介辦理到英國留學,先讀3個月語言學校,然后讀一年預科。當時一家人的存款里只有5、6萬元,為了湊足經濟擔保額,父母只得向兩邊的親戚借錢,湊夠40萬元,通過了簽證。父親則向其所在的公司預支了下一年的工資,東拼西湊,交了第一筆學費1500英鎊。
姚遙還記得拿到簽證時的心情,媽媽跟她說:"簽證下來了。"兩個人一句話都沒有說,也沒有興奮得跳起來,姚遙形容當時的心情"很復雜,既不知道出去是什么樣,但是絕對是不能留下來了。"
1999年2月,姚遙孤身一人遠赴英倫,這時,她才剛滿18歲。
她隨身帶了2000英鎊,1000美元,這是媽媽給她第一年的生活費。許多年后,仍然有人問她:"你在英國是不是有親戚?"姚遙說:"沒有。""你怕嗎?"她說:"出去時對國外一無所知,也正是因為什么都不知道,所以就不怕,就去了。"
那時可愁了,以后吃啥呀?
姚遙在英國的第一個星期,只花了5英鎊。
姚遙第一次走進超市的時候,眼前是一片溫暖而誘人的黃橙橙的燈光,在一個當眼的位置上,擺放了一個玻璃柜,里面放滿了烤好的雞、排骨、雞腿、雞翅,正嗤嗤地冒著熱氣。她馬上走過去,一看價錢,3鎊多一只雞!真是天文數字!她怔怔地站在那,又緩緩地移開腳步,可是目光仍然盯著那個誘人的柜子。從此以后,姚遙再也沒有動過要買一只雞的念頭。
可是,每次進超市,她都會不由自主地在那個柜臺前放慢腳步,目光一直在那些香噴噴的食物上留連,那個柜子對姚遙一直是一個遙不可及的憧憬與誘惑。
從那個柜子走過去,姚遙尋找她買得起的東西,她買的是什么呢?
面包,9匹800克,又買了一點黃油。蔬菜呢,英國可以選擇的蔬菜非常少,拿起一個生菜,天哪!6元多買一個生菜?!她拿起又放下,然后拿起一個又臟又硬的卷心菜,20-30匹一鎊,買一個不貴,還可以吃很久。她還買了一點油和鹽。這就是她的第一頓,面包涂黃油,再做了一個卷心菜湯。
這樣吃了兩個星期,她實在吃不下去,但是,想吃得更好又買不下手。姚遙多年以后仍然難忘這段生活:"價錢與中國差得太遠了!一頭蔥要四、五十匹,三個蒜頭要一鎊,真的太貴太貴了!怎么生活啊?那時可愁了,以后吃啥呀。。。。。。"
這種生活從她開始與另外兩個同學合住才告結束。三個人買回來火雞腿,把肉切下來炒,又買來面粉、小蔥,做蔥油餅,生活開始有了滋味。那時候,她一周也只花10英鎊。
她有一本帳,精打細算到1匹都要算,有時候哪怕是省了1匹都高興半天。每當同住的同學從超市回來,興奮地說:"今天的面包減了5匹呀!"大家都高興得叫起來。
冬天的夜晚只有零下5度,房間里整晚都必須開著暖氣,暖氣是用電的,每個晚上光用電就要花去2、3鎊,姚遙覺得太貴了,后來就再也不敢開暖氣,只好花10鎊買了一床被子。姚遙去英國時已經帶了一床被子和一床毯子,但還是冷得直哆嗦。在廣州生活的姚遙從來沒挨過凍的滋味,在那些北風呼嘯,天寒地凍的夜晚,姚遙覺得自己可憐兮兮的,滿世界沒有一點暖意。
躺在異國冰冷的小房子里,她多么懷念家鄉那和暖的陽光啊!有時候越想就越絕望,那么想家又不可能回去,她就控制自己不去想,"否則這一年怎么熬過去呀。"但想家的念頭時時刻刻都縈繞著她,"哪怕是在街上看到一個中國人開的飯店,看到中國字,都會覺得很親切,很激動。"
第一次被"炒"
從出國第一天起,姚遙就覺得不能花家里錢,她明白家里并不富裕,爸爸媽媽都是靠工資的。"出國這條路是不得已,也是義無反顧,所以一定要在外面生活下去,沒有后路可以退了。錢放在那里,用一點,少一點,一方面是盡量省,一方面是要打工。"
讀預科的時候,只有兩門課,電腦與數學,功課很輕松,姚遙就開始找工作。她的第一份工作是在餐廳里替人洗了一天碗,從晚上6點到第二天凌晨兩點,掙了20鎊,"200多元人民幣呀!"姚遙激動地想。
接下來,她在鄰近的曼徹斯特找了一份中餐廳的工,做服務員,每周三天,星期五、星期六從晚上6點到第二天凌晨1點多,周日白天上班。姚遙上班要從她住的小城坐45分鐘的火車到曼城,每周三天,來回奔波。
這份工作相當辛苦,當服務員不能坐,一天站下來,腿都麻了。最讓她難過的是受氣,聽不懂顧客的話,或者把單寫錯了,或者給錯東西了,老板雖然不會當著客人的面罵她,但是卻給她白眼,很難看的臉色。在餐廳干活,經常要眼看六路,耳聽八方,要隨時接過老板的眼神,反應要機敏,心里很緊張。每當姚遙看到客人們一家大小的圍坐著吃飯時,心里不免感到酸楚,特別地不是滋味,想想自己過去和爸爸媽媽一家人吃飯的溫馨情景,現在卻站在旁邊看人臉色,斟茶倒水,一個人離家萬里,大學還沒有著落,打工又這么辛苦。。。。。。她一次次地把眼淚咽回肚里。
但是每天有25鎊的收入,姚遙還是非常滿足。以后,當有人問她是什么讓她堅持下來時,她脫口而出:"錢!就是為了錢。很不錯了!一個月有一、兩百的收入,能把房租解決了。"她甚至想搬到曼城住,在曼城打工,預科不讀了,直接在曼城上大學。
等她在曼城找好房子,付好訂金,準備在那打天下時,她接到餐館的電話:"你這個星期不用來了。"
姚遙天真地問:"那下個星期呢?"
"你被解雇了。"
哦。。。。。。姚遙好半天才回過神來,仿佛從快樂的云端又跌回谷底。她沮喪極了。
她沒有問為什么被"炒",但她明白一定是自己不夠機靈,那個餐廳多是香港人,有些話她聽不懂,愣半天反應不過來。
工作沒了,但家還得搬,她的行李裝滿了一車,一個人吭哧吭哧地把所有東西搬到曼城后,就開始找大學。
她找了一個暑期語言班,天真地以為讀完后不考雅思就可以進大學。等她讀完后才知道不行,只好搬回到原來的城市,回到以前的學校讀預科。
干活真是干得很瘋狂
在曼城的日子,她發現了一個找工作的地方,類似于職業介紹所,在那里,她找到了第一份長工,在老人院做護理,每小時3鎊8,姚遙覺得相當不錯了。她又開始了坐火車上班的生活。
護理的上班時間非常長,值夜班,從晚上8點到第二天早上8點,12個小時。這份工作不像餐廳那樣要站得那么累,而且收入高一些,每天有40鎊。
每天上班,姚遙先侍候老人們吃晚飯,然后,兩個人把老人搬到輪椅上,再搬上床,是純粹的體力活。老人們很多都大小便失禁,姚遙要每隔兩個小時替他們擦一次,非常臟,手套都不能離手。
那其實也是一個等死的地方,看著那些垂暮的老人,姚遙常常覺得非常悲哀,一旦與他們建立了感情,就更難舍。姚遙小時候也經歷過這樣的生離死別,她一直是爺爺帶大的,她經歷過爺爺故去的悲慟,一直對死很恐懼。老人院的工作使她的心理承受力變強了。后來,她也就把這些老人家當作自己的親人,盡量讓他們舒服一點,工作也不覺得辛苦了,也有了樂趣,過得也很愉快。
在老人院的那些夜里,沒事的時候,她就做作業,有時候通宵不睡,第二天還要坐火車跑回去上課。
后來,她在自己住的小城找了另一份老人院的工作。但也要到很遠的地方上班,坐兩趟車要花2鎊。為了省錢,她就走路上班,走一個小時。
打了一年工,姚遙攢了3000英鎊,她形容自己"干活真是干得很瘋狂。"她曾經試過連續值了6天的夜班,幾乎沒有睡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