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car文,真人性做爰视频免费观看,极品尤物的y荡人生,中文欧美一级强

瑞典環境教育及其綠色學校的發展評述

發布時間:2007-5-2 文字大小:  打印:打印此文

  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召開了首次人類環境會議,從那時起至今三十余年來,瑞典一直是世界上積極倡導與實踐環保的領先國家,也是“歐洲生態學校計劃”(Eco-Schools Program)的主力國家,現在的瑞典“生態學校”已經達到1000所以上。但是有趣的是瑞典除了由民間環保組織推動的生態學校計劃外,還有政府教育部門推動的“綠色學校獎計劃”(The Green School Award),這在歐洲也不多見,由此可見瑞典政府和民間組織對學校環境教育具有同樣高漲的熱情和重視程度。
 

 

  筆者最近一年來一直與瑞典環保機構在遠程環境教育項目進行合作,并有幸于今年4月赴瑞典參加由瑞典政府資助的國際環境教育培訓班,從文獻和實地考察學習中均獲得了不少有關瑞典的環境教育信息和第一手的親身體驗,希望在這里能將這些信息和個人經驗與國內環境教育的同仁共同分享,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從中汲取到一些有用東西,運用到國內各地環境教育政策文件制定、各級綠色學校指標制定和綠色學校的創建過程中。
   瑞典的教育制度的簡要背景
   1.政府教育機構的職責和分工
   為了能更好地理解瑞典綠色學校開展的情況,首先讓我們先來更多地了解瑞典的教育制度及其環境教育的基本情況。
   在瑞典,政府各部門主要負責為議會和政府制定法律文件有關的準備活動,而主要日常行政管理和法規后續實施等工作由政府各部下屬的相應政府各局、署等機構完成。這與我國的政府管理模式有所不同。
   瑞典教育和科學部(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Science)是瑞典的教育主管機構,主要負責向議會遞交政府提案,起草制定國家教育法、全國課程、教育大綱和教育目標等法律法規、制度和政策性指導文件的準備工作,并不負責具體事務性行政管理工作,而國家教育管理工作是由瑞典國家教育局(Swedish National Agency for Education)來完成的。它是瑞典教育和科學部的直屬機構,主要功能是確保國家在教育法令和要求目標能在各地貫徹執行,對學校和地方當局的教育工作進行監督指導,為各地市政府分配教育人頭費,為政府提供咨詢和技術支持。在操作層面上,承擔了全國教育管理工作,并有一定的自主權。
   在各地,根據法律規定,主要由各地市政府具體承擔起貫徹國家和議會頒發的教育法、實施相關教育政策、提供法律規定的基本教育服務的任務。學前教育基本上完全由各地市政府來決定基本的教育內容。
   瑞典學校實行9年義務教育制度,但是實際上90%以上的學生都能完成12年的學校教育。瑞典教育制度通常分為四個階段,分別是學前教育階段(6歲以下)、義務教育階段(7-16歲,包括6-7歲的學前班,也可以提前一年上學),高中階段(16-19歲)、大學(19-24歲)。根據瑞典官方的最新統計數據,目前瑞典全國有900萬人口,有72萬左右的學前兒童、98萬初中生和小學生及31萬高中學生。
   2.課程與教學大綱
   瑞典學校《課程文件》由議會和政府制定頒布,主要由基本價值觀和學校任務、目標和指南兩部分組成。在目標和指南中包括規范和價值觀、知識、學生的影響與責任、學校和家庭、轉變和合作、學校和周圍世界、評估和年級、學校領導的責任等幾方面的內容,基本上屬于原則性的指導。課程文件有兩份,一份是針對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校,一份是針對非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校。
   教學大綱是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教育文件,并且由政府制定。政府對教學的具體要求內容體現在教學大綱中,有些類似我國現在的各科課程標準。許多具體的教育內容和教學由地方市政府和各自學校來決定。教學大綱包括學科目的、目標、學科特性和結構、規定了教學應該達到的質量。并不說明教學工作的組織和方法,而是說明當地政府和學校將選定的教學材料和教學方法的框架和知識的質量。法律規定在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校可以自己決定占總課時10%的校本課時內容。在學校的每個班,教師將對國家教學大綱的理解和當地學生的需要、背景、態度、潛力、經驗和興趣結合起來,最終決定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和評價學習過程,以達到國家規定的目標的要求。通常每個年級還要分成2至3個快慢和難度要求不同程度的班級。
   我們今年4月份在瑞典南部小城市隆德的一所學校參觀時,校長給我們看了當地市政府頒發的義務教育階段的各科大綱要求,在我們看來,與中國課程標準相比,其對各科教學內容要求仍舊是原則性的,學校和教師在某些內容和教學方法上仍有很大的靈活度。在該校3年級(一個班只有10名左右的學生)聽課的過程中,發現竟然一個老師在教2位學生瑞典語,而其他的幾位學生在根據學習要求自己做各自不同的作業,有2位學生在練習寫單詞,有2個學生在練習講故事,還有的在自己練習閱讀。這種場面實在使我們吃驚,中國人在古代曾經力倡“因材施教”,個別化教學,可是真正面對這種教學時,似乎又有些不習慣了。當然在高年級的教學似乎與我們更接近。當然中國人由于每個班的學生太多,而教師少,實際上是很難做到因材施教。
   瑞典的環境教育發展里程及對環境教育的重視
   1.瑞典環境教育發展簡要歷史
   瑞典最早在課本中提到環境方面的內容可以追溯到《1962年版中學生物教學大綱》,當時的概念是“喚醒對自然的責任”。但這還處于環境教育的朦朧階段,實際上像很多歐洲國家一樣還沒有完全脫離開自然教育和自然研究階段。
   在課程中明確提到“環境”一詞是在1969年版國家課程中。很明顯,這是受到了20世紀60年代末歐美掀起的環境運動的影響,絕大多數的歐美國家從這個時候起開始真正進入了環境教育階段。而后的1980年版國家課程中由于受到1977年第比利斯國際環境教育大會報告的影響,強調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結合。1985年修訂的《瑞典教育法》(The Education Act(1985:1100))中將環境一詞加入了基本價值觀教育目標中,提出:“開展所有的學校活動都必須要與基本的民主價值觀相一致。在學校中的所有工作人員都必須鼓勵對每個人自身的價值觀的尊重和對我們共享的環境的尊重。”在1992年開始的國家課程改革中,又提出要將以下幾條論點加入到課程中:
   。對復雜的全球環境問題的學習必須要將對身邊環境問題的更好的理解與我們能夠為解決環境問題的努力相結合;
   。生活方式對環境的影響對每個人都是極其明顯的;
   。要討論涉及環境的沖突論題、與環境有關的生活質量和倫理等問題。
   2.現行國家課程和教學大綱文件中的環境教育要求
   (1)課程
   瑞典義務教育階段現行的課程是根據1994年版課程文件設定的,雖然對環境教育的要求是十分原則性的,但是可以反映瑞典環境教育的主要目標,比較強調與環境有關價值觀和跨學科教育的重要性、生活方式和社會行為對環境和個人生活的影響、環境活動的參與和公民環保責任等方面。例如《教育法》規定:所有學校的活動都應該與其基本的價值觀相符合,學校的一切工作都應該鼓勵學生尊重每一個人的內在價值,尊重我們共同的環境的內在價值。在強調環境教育的同時也強調健康教育,健康問題越來越受到重視,尤其重視學生的參與,以及對所有教學活動的影響。
   義務教育階段在1994版《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系統、學前班以及課外中心課程(Lpo94)》文件中的規范和價值觀目標中,提出:“學校要盡力確保所有學生能關愛和尊重身邊的環境和更廣闊范圍的環境”的要求。在知識目標要求中,提出:“學校有責任確保所有學生知道好環境的要求和理解基本的生態背景知識。在對學校領導的要求中提出要將環境、交通、消費、性、人類關系和濫用毒品等問題作為跨學科領域整合到不同學科的教學中”。
   在環境方面,要求學校給學生以機會去為直接影響他們自己的環境負責,并樹立全球環境觀。教學應該體現社會的運作方式、我們的生活與工作方式可以調整到最佳狀態,從而為可持續發展創造條件。學生們應該有機會學習保持良好健康所要求的基本知識,并認識到個人生活方式對健康與環境的影響。
   非義務教育階段在現行《非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系統的課程(Lpo94)》(主要針對高中和成人教育階段)文件第一部分基本價值觀中又重申了《國家教育法》中的尊重環境的價值觀要求。并在非義務階段學校的主要任務要求中提出:“在學生的學習中,學生應該獲得終生學習的基礎,工作生活的變化,新技術,國際化和環境問題的復雜性對人們掌握工作方式和知識的新要求。”“在教育過程中的環境感知要使學生具有一定的洞察力,使他們不只是要防止有害環境的影響,也要發展對全球主要環境問題的個人立場。教育應該闡明:為創造可持續發展,社會和我們的生活工作方式怎樣才能最好地調整和適應。”
   學校應該給學生以機會,培養他們批判性地思考他們所見、所聞以及所學,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參與各種生活問題和價值觀問題的討論,對這些問題形成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并使學生學到健康生活所需要的知識。
   學前班教育應該努力做到,使所有的學生都認識到關心他們的健康和利益的重要性。在1998年頒發的《學前教育學校課程(Lpo 98)》文件中較以前版本更多地使用詳細的術語來描述環境,例如出現可持續的生態發展,回收資源,而不是原來使用籠統的“環境”這樣的普通詞匯。在講解環境的各組成要素時,更多地分解到各科目中來學習。該文件有關價值觀要求中指出,一個基本的價值觀就涉及環境和自然保護,學校應該為兒童提供機會,理解他們自己的行為如何影響環境,確保兒童發展承擔責任的能力。
   (2)教學大綱
   在現行的義務教育階段的16門課的國家教學大綱中,有9門明確有環境教育方面的要求。環境與健康方面的內容不僅滲透在義務教育的大綱中,同時也滲透在非義務教育的學習綱要之中。
   《義務教育學校大綱》中環境與健康教育相關的目標如下:
   家政:在家政課中,學校應該努力做到,讓學生認識到家庭中的行為與本地和全球人們的健康、金融、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并培養他們對這些問題的持久的興趣。
   運動與健康:學生應該具備一定的戶外活動的基本知識,清楚公眾戶外活動權力方面的規章制度,了解學校的工作環境,并能對之發表自己的看法,了解糧食、運動與健康之間的關系,并能把人類工程學的知識應用于日常的生活中。
   生物:學校應該努力做到,讓學生在利用自然的時候,培養他們關心自然并為自然負責的態度,根據相關的生態知識和個人經驗,培養他們參與健康問題以及人與自然和平共處問題的討論的能力。學生們在討論生物的生存環境與生物多樣性問題時,應該學會運用科學的論據、美學的和倫理學的論據,以及遺傳工程學的論據。
   物理:學校應該努力做到,培養學生從環境、能源以及資源的角度對人類的各種活動,以及各種人工建筑所帶來的后果,并對之進行定量的、定性的以及倫理道德角度的評價。學生應該具備各種能源、能源保護、環境、資源、以及安全方面的技術應用方面的知識。
   化學:學校應該努力做到,使學生具備化學理論和化學模型方面的知識,并能把個人的經驗應用于處理環境、安全與健康問題,學生們應該學會在討論資源利用、污染和生態循環問題時,學會運用化學知識和美學的、倫理道德方面的論據。
   地理:學校應該努力做到,讓學生掌握短期和長期地塑造和改變自然景觀的自然過程的知識,認識到人類對這些過程的影響作用,評估影響結果,培養學生以生態學的方法為基礎,根據從人們利用資源不同方法進行反思并持理性態度和立場。
   社會:在教學中,學校應該努力做到,使學生具備一定的知識,從而能對地方和全球可持續發展社會的重要問題采取行動。學生們應該具備社會經濟、家庭財政和個人理財方面的知識,能夠參與討論實現本地及全球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的可能方式。
   同時要求,社會課的知識要提供給學生作為一名社會公民參與、承擔責任和為可持續發展做貢獻的基礎,有助于學生對人類以往和現在如何利用地球資源的理解。
   手工:在教學過程中,學校應該努力做到,使學生具備對日常生活的需要作出反應,并滿足此需要的能力,考慮性別平等、財政與環境等方面的因素,學生們還應該懂得怎樣才算是一個好的工作環境。
   技術:學校應該努力做到,使學生認識到技術是如何持續影響人類社會和自然。學生們應該學會分析技術對自然、社會和個人的生活環境的有利影響和不利影響。

 

文章:“瑞典環境教育及其綠色學校的發展評述”正文完
  • 下一篇文章: 沒有了
  • 熱點文章
    在線咨詢
     開始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