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記者在德里大學采訪時,正好碰巧各個學院都在舉辦新生歡迎會,在很多歡迎會上記者都會發現有很多中國留學生的身影。印度大學聯合會一名負責人對記者說,不僅首都新德里的大學如此,其他地方如浦那、班加羅爾等地的大學也是這樣,中國來印度求學的學生越來越多,來印度留學已經成為中國留學生的一個新選擇。
《環球時報》成了招生簡章
中國駐印度大使館教育處官員孫新泉先生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說,來印度留學的中國學生一年比一年多,特別是最近3年。現在在印中國留學生有200多人。申請到印度留學的中國學生一般先要到中國駐印度大使館教育處,在成績單等相關文件上蓋上該處的公章之后,才能得到印度大學的認可。孫先生說,縱向比較,中國在印留學生人數增幅迅猛,特別是自費留學生。中印兩國從上世紀50年代便互派留學生,80年代開始交換政府獎學金留學生,即公派留學生,每年各25名,一直延續至今。在2000年之前的很長時間里,公派留學生一直是在印中國留學生的主體,自費留學生的人數非常少。進入新世紀,自費留學生逐漸取代公派留學生,成為留學印度的主力軍。
“正是讀了你寫的那篇文章,我才下定決心來印度留學。”德里大學統計學專業的碩士研究生王建勛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有點興奮地說。去年年底,《環球時報》發表了記者采寫的文章《中國學生印度“取經”》。這篇文章讓王建勛第一次比較全面地了解了留學印度的情況。他在這里已經上了兩個多月的課,感覺很有收獲,他認為自己當初留學印度的決定是對的。前不久,記者回國休假期間,印度駐華使館簽證處的官員也對記者欣喜地表示,今年赴印中國留學生人數明顯增加,《環球時報》功不可沒,“你寫的那篇文章成了我們的招生簡章。”
留學印度要當“苦行僧”
對于初到印度的中國留學生來說,一般有5大困難橫亙在面前:第一是天氣太熱。印度大部分地區處在熱帶,超過40度的高溫天氣持續數月。“新德里一到熱季,本國人都感到害怕,紛紛外出避暑,更別說我們這些從溫帶來的中國人了。”一位在印度學習了三年的中國學生說,他的一些中國同學受不了太陽的炙烤,便“打道回府”了。第二是飲食不習慣。印餐辛辣味重,素多葷少,很多菜如一團糨糊,讓人一看便倒胃口。講究飲食的中國學生總是為吃飯而發愁。第三是學校管理松懈。印度大學大多采取的是一種“自助式”管理模式,老師和學生的紀律性都比較差,這就讓一些在國內被老師和家長嚴格“管教”出來的學生感到非常茫然,不知道自己應該學什么,怎樣學。第四是語言不通。印度大學的教學語言多是英語,但那是“印度英語”,這種英語有著獨特的發音,這給英語聽說本來就不好的中國學生增加了更大的困難。第五是效率低下。印度官員辦事效率低下往往讓中國學生感到驚訝,甚至悲憤交加。中國留學生所持學生護照一開始大多只有3個月的期限,期滿之前要續簽,但續簽手續往往要折騰他們至少一個月的時間。
尼赫魯大學英語系的博士生毛世昌說,在印度留學,要有“苦行僧”的精神,只有以苦為樂,才能取到“真經”。他很喜歡這里的“清苦”,在這樣的環境里他能靜下心來搞研究。上海姑娘王靜就讀于德里大學計算機應用專業,她明年就可以獲得碩士學位。她承認,印度不是一個容易生存的地方,不同的氣候,不同的飲食,不同的文化,諸如此類的不同都讓中國人頭疼。“你必須適應這里,而不能讓這里適應你。”今年暑假,很多知名IT公司到德里大學招人,都“看”上了王靜,但王靜因為還沒有畢業而婉言謝絕了。誰想印度排名第四的IT公司“高知特”公司竟然愿意為其保留一個名額,等她畢業之后便派她到上海該公司的辦事處工作,月薪估計在2000美元左右。
留學印度最實惠
印度如此之苦,為什么還有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到此留學呢?據印度教育咨詢有限公司的負責人辛格介紹,從世界范圍來看,留學印度的性價比最好。一般而言,印度大學一學年的學費只有500美元,如果學校沒有宿舍,學生另外租房,條件好一點的需要每月100美元,再加上其他生活費用,一年平均有3000美元就可以了。而西方國家的大學一般一學年至少需要1萬美元的學費。收費低,主要是因為硬件設施較差,但教學質量并不低,相反,有很多大學的教學質量名列世界前茅,其計算機應用、生命科學、工商管理等專業在世界上享有盛名,所培養的畢業生供不應求。
王靜也說,在印度留學很實惠。她一年的學費是15000盧比(1美元約合46盧比),住在學校女生宿舍里,一年的住宿費是40000盧比,其中包括飯費,再加上其他諸如上網、通訊、交通、書報等費用,一年的總花銷不超過70000盧比。她說在印度留學可以獲得“超值回報”,因為這里首先是英語環境,在語言上與國際接軌;同時,這里的老師大多從歐美留學回來,具有很高的學術水平,這樣在知識上與世界先進水平保持同步;再就是,學校學術環境濃厚,學風很正,這樣就使學生能夠埋頭于讀書,致力于研究。最后就是,印度大學的學歷西方國家都認可,因為印度是英聯邦國家,這樣就為轉到其他國家深造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除此之外,留學印度對于中國學生還有一個誘人之處,那就是“四免”,即免托福、免雅思、免擔保、免入學考試。在國內完成12年教育的高中畢業生可以申請到印度攻讀學士學位,學制一般為三到四年;本科畢業生可以申請到印度攻讀碩士學位,學制一般為二到三年;碩士畢業生可以申請到印度攻讀博士學位,學制一般為四到五年。
以前,來印度留學的中國人多選擇學習國際關系、語言、文化等專業,現在,學習計算機、生命科學、管理學、統計學等專業的學生越來越多。今年,在尼赫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攻讀碩士學位的一名中國學生以優異的成績畢業,被德國一所大學錄取,繼續深造。
學歷相互認可有待解決
印度大學表面上看松懈得很,大多數學校每天上午9點才上課,下午1點便又放學了,而且節假日多,一年中有將近半年不上課。但實際上學習緊得很,與中國相比,印度不僅考試次數頻繁,而且考試模式不同。中國大學多采取標準化考試,以客觀選擇題為主,而印度大學的考試以主觀性試題為主,主要題型是論述題和簡答題。這種考試能夠全面考察學生的實際能力,如思維能力、語言運用能力、分析問題能力等。“要想如期順利畢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位在印度留學的中國留學生感嘆地說。據他說,有一些攻讀學士學位的中國留學生由于學習不努力,學了三年還沒有升到二年級。
盡管印度大學“寬進嚴出”,但中國留學生大部分還是能夠順利畢業。如現在就任江蘇海外集團駐印度聯絡處的首席代表王紹東,就是在德里大學獲得工商管理碩士學位的高材生。據尼赫魯大學主管留學生事宜的一名老師介紹,尼大招收中國留學生已經很多年了,到目前為止,幾乎沒有畢不了業的。
目前在印中國留學生和有意赴印留學的中國學生普遍關注的一個問題是學歷認可問題。由于中印兩國還沒有簽署《學歷與學位互認協議》,這些學生擔心在印度獲得的學位在國內得不到認可。但根據已經畢業的學生介紹,這個問題的影響其實不是很嚴重,因為中印兩國都承認英國的學歷,而英國也承認中印兩國的學歷,因此中印兩國的學歷通過第三國英國實際上也彼此認可。另據中國教育部官員透露,兩國正在最后研究相關事宜,估計在今年末會在這一問題上達成一致。分析認為,一旦中印兩國學歷直接互認,中國赴印留學的人數還會大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