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八月份,不少準備赴海外留學的學生都陸續獲得了簽證,開始準備出國的行程安排了。對于不少第一次離開家出遠門的學生,將要面臨獨立生活和學習的挑戰了。特別是一些即將住在寄宿家庭的高中生,該如何與新的“爸爸媽媽”相處,盡快融入國外的生活呢?近日,在廣州留學人員服務管理中心舉辦的英美留學行前準備會上,兩位在美國留學一年回來的高中生龐經緯和郭栩卉給大家分享了他們與寄宿家庭相處的一些經驗。
家庭活動都不落下他
龐經緯在美國一所私立中學讀高中,他在臺上很能侃,風趣幽默的語言常常逗樂大家。可是,以前他并非如此開朗和善談的,由于語言不通和害怕交流,他甚至到美國后,第一個星期沒有與任何人說一句話。和寄宿家庭一開始也很生疏,可是現在相處得非常好,被當作家庭不可或缺的成員了,家庭的外出旅游就餐及聚會都會帶上他同行。
他驕傲地說:“在美國的一年我真是用了很少錢去了很多地方,長了不少見識,這些都是我的寄宿家庭給我的。同學中很少有我這樣好運的。”
經驗分享:龐經緯強調,一定要多與家庭交流,自己平時會在閑暇時間幫家庭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修草坪、整理文件,和家庭孩子一起洗車等,雖然只是很簡單的事情,但家庭很感動他的參與,覺得他很能干,然后還把一些重要的事情放心地交給他做,所有家庭大的活動都不落下他。
被寄宿家庭“坑”掉1萬美元
去國外住寄宿家庭并非人人都如此幸運,龐經緯說,有一位中國學生就被寄宿家庭“坑”掉1萬美元。原來他入住一位韓國籍的寄宿家庭,但是該家庭利用學生英語水平比較低,看不懂合同文本,就讓學生簽署了一份合同,結果收取各種各樣的雜費,例如訂餐費、旅游費、活動費等等。學生一年期間,被要求支付各種名目的收費共1萬美元。
經驗分享:美國特別講究法律合同文本,遇到這種情況也只能啞巴吃黃連,打官司也會失敗的。因此,如果要簽署一些合同之前,務必請高年級的學生或者老師幫忙翻譯一下,弄清楚合同內容再簽署,遇到不太好的寄宿家庭,可以提早申請換一個,以免影響自己的學習和生活。
在美國收獲了一個“家”
在美國南卡州一所公立中學作交流生的郭栩卉在談到自己的留學經歷時,非常動情地說:“我在美國收獲了一個家。”她說,自己作為交流學生,住宿家庭是免費接受她一年在家的食宿的。
家庭希望她成績優異,人品正直。小卉也確實獲得了幾乎全A的成績,在學校給她頒獎時,她的住宿家庭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作為她的家人都盛裝出席,并為她慶祝。在她表明自己交流結束要轉到加拿大讀書后,家庭很是不舍,一再挽留她繼續留在美國繼續學業。
經驗分享:小卉說,要力所能及地做一些事情,例如整理自己的房間、打掃自己的洗手間、主動問家庭是否需要什么幫助。家里養了兩只小狗,她平時就負責照顧一下,和小狗一起玩耍。有一次一只狗吐了,她清理好后就問“媽媽”:“小狗吐了,要不要吃藥?”“媽媽”覺得她很懂事。
平時過節的時候,大家都一起分享節日禮物,家庭還帶她去看了一個賽季的球賽,她雖然開始完全不懂,但也一直跟著看,后來基本全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