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來,在美國的學術界漸漸形成了一種學術標準,對真理的認真探索以及道德水準的提高至今仍然是這一標準的核心,而這一標準的源頭,正是出自于哈佛大學。
追求真理的哈佛精英培育法則
哈佛的創辦者是一批從英格蘭遠道而來的清教徒,在他們的思想中,折射和衍生出一種求真求實的做人態度,影響著一代又一代哈佛人,教導他們以此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
哈佛大學第19任校長昆西曾著重指出:“大學最根本的任務就是追求真理,而不是去追隨任何派別、時代或局部的利益。”
哈佛學子威廉?詹姆斯在1903年開學典禮致詞時說:“真正的哈佛是無形的哈佛,藏于那些較為追求真理、獨立而孤隱的(學生)靈魂里……這所學府在理性上最引人稱羨的地方,就是孤獨的思考者不會感到那樣的孤單,反而得到豐富的滋養。”
的確,在哈佛,真理被擺在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求學的過程就是求真的過程。不斷地掌握知識、探索世界的過程,就是不斷接近真理的過程。
“與柏拉圖為友,與亞里士多德為友,更要與真理為友。”威廉姆斯?艾米思的這句名言、哈佛的校訓,為哈佛學子提供了學習和為人的第一準則。可以看出,哈佛校訓強調的有兩點:
哈佛重視傳統,相信在偉大的傳統中有深遠的智慧,所以哈佛不大可能出現全盤反傳統、全盤反歷史的瘋狂現象。
哈佛強調追求真理是最高的原則,無論是世俗的權貴還是神圣的權威,都不能代替真理,都不能阻止人們對真理的追求。
哈佛大學校徽 哈佛的校徽主體部分以三本書為背景,在上面的兩本書上分別刻有“VE”和“RI”兩組字母,在下面的一本書上刻的是“TAS”這組字母,“VERITAS”在拉丁文中就是“真理”的意思。
幾百年來,哈佛大學正是在追求真理和勇于開拓的信念鼓舞之下,始終不遺余力地引導學生為理想、為實現人生價值進行不懈的追求和奮斗。也正是在這種生生不息的精神熏陶之下,哈佛才得以在美國的名牌大學中始終保持著獨一無二的特色,從而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社會精英,在各種領域中做出許多影響重大的貢獻。
哈佛大學塑造的精英之一、著名的思想家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曾在一次聯誼會上發表了一篇名為“美國學者”的講演。在演講中,他強烈抨擊了美國社會中“靈魂從屬于金錢的‘拜金主義’,以及資本主義勞動大分工使人異化為物”的現象,強調人的價值。這一演講轟動一時,在民眾中造成了巨大的反響。
要知道,愛默生極有可能因為這樣的言論而遭到社會多方人士的指責或抨擊,但哈佛的教育給予了他強大的精神動力,他覺得他有義務說出事實的真相,揭露出社會上存在的不良現象以及人們心中的不良思想。即使因此遭到打擊或不公的待遇,也要堅持自己的想法和說法。
他認為,作為學者,其根本任務便是“自由而勇敢地從事物的表象中揭示真實,以鼓舞人、提高人、引導人”。通過對哈佛“求是崇真”的校園思想的深入認識和解析,并以此指導自己的思維,愛默生終于創立了自己獨特的思想,提出了“依靠自我,尊重自我,獨立自助,崇尚個性”的觀點。
相信你自己,在“追求真理”旗幟的影響下,追求并堅持你認為是正確的道路。愛默生正是本著對真理對事實的不斷探求,不因壓力而違背自己的思想認識,才最終樹立了自己的思想體系和人格魅力。
哈佛學子心中對于真理的探尋和執著精神,同樣離不開其作為領導者的校長對于學校精神的堅持和發揚。
2000年,美國哈佛大學遴選校長,新卸任的總統克林頓和副總統戈爾被提名。但哈佛很快就把這兩個人排除在外,解釋理由是:克林頓和戈爾可以領導一個大國,但不一定能領導好一所大學,領導一流大學必須要有豐富的學術背景,而克林頓與戈爾都不具備。
后來,原任美國財政部長、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副行長薩默斯被挑選為新校長,因為他在經濟學研究方面做到了一流,是國際知名學者。
雖然薩默斯最后被迫辭職,但完全是由于他個人的原因:他在學校管理方法和領導作風方面存在問題,導致他與同事的關系緊張并嚴重影響哈佛的團隊精神,于是哈佛的教授紛紛向薩默斯投下了不信任票。
盡管薩默斯在財經界赫赫有名,但在哈佛這個校園里,他不能享有一絲的特權----這是哈佛精神的生動詮釋,反對特權、崇尚平等,無論他的身上有多少光環,只要他是哈佛人,就要傳承和發揚哈佛的精神,如此,學生耳濡目染,才會深受其思想精髓的熏陶。
也正是經過一代又一代哈佛人對于優良傳統的秉承和不斷努力進取,哈佛對于追求真理這樣一個最初的思想,最終形成一種學校的傳統精神和培養哈佛精英的重要學術標準和道德標準。
耶魯:校園環境影響能力培養
在耶魯,校方非常注重校園的學習環境對于人才培養的重要意義。為了培養和提高學子們獨立的思辨能力,提供一個自由良好的生長環境,耶魯做了以下努力:
首先,耶魯所設置的必修課相對來說比較少,絕大多數學生都能選擇自己喜愛的課程。但是有一個條件,學生必須學習一些不同領域的課程。
在美國的高等教育中有這樣一個觀念,就是在學生頭兩年的學習中,他們需要廣泛地涉獵各種各樣的學科,而在后兩年的學習中再確定自己的專業----這和很多國家包括我國的大學在大一剛進校時就讓學生確定自己專業的做法有所不同。
耶魯認為,如果剛進大學就分專業,那么學生對很多學科都還沒有直觀的認知度,選擇的余地也非常狹小,一旦進入一個系,就等于為自己找好了一條已經確定的路,必須一步步走下去,沒有什么可以探索的,空間很小,想轉個彎都很難。而讓學生涉獵不同的專業,則有利于他們更好地了解自己到底適合什么,并有足夠的時間思考自己該選擇什么。
其次,耶魯大學實行“教授治校”的辦法,由教授們組成教授會,參與學校的教學和具體事務的決策和管理工作。
耶魯大學的教學力量一直是它引以為傲的重要資本,耶魯認為,教授當家做主可以更好地保證學術的自由與發展。在耶魯,教授們習慣于我行我素,各人的教學方式也出現了很大的自由度。
小型的研討班是耶魯課堂上經常見到的學習方式,教授們通過這樣的形式鼓勵和激發學生發表自己的想法并努力捍衛自己的觀點,而且隨時歡迎學生在課堂上對自己提出問題和質疑。
學術自由帶來的積極后果,就是一個學生想往哪個方向發展,都會受到教授的鼓勵和幫助,只要那是一個合理的發展方向,不管你的思維往哪個方向突破,教授們都會幫助你,扶持你。在你的獨特思維形成的過程中,沒有任何框框的束縛,也沒有鎖死的框架,沒有人逼著你按照預先設定好的方向往前走,也沒有人無端地阻止你限制你。這對于一個人思維素質的培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就像種子在良好環境下健康發芽,小樹在自由空氣中茁壯成長一樣,耶魯整個校園給人的感覺就是這樣。耶魯的教授一個個都桀驁不馴,敢于上書政府,敢于批評美國參軍征兵法,法學院的教授甚至敢于直面美國國會。這種敢于挑戰的精神和強烈的思維刺激,對學生來說是一種極大的激勵,使得他們敢于吐露自己的真實想法,在學術和為人處世上形成自己獨到的新穎的新思想而不屈服。
第三,耶魯大學始終堅持學術的獨立性。為了維護耶魯的傳統獨立精神,歷屆校長一直抵觸來自政治和經濟的壓力,即使付出再大的代價也在所不惜。
越戰時期,美國政府下令:凡是自稱以道德或宗教理由反戰者一律不準領取獎學金。當時美國各個名校都遵照政府的指示行事,唯有耶魯大學,始終不移地堅守著自己學術獨立的陣地,仍然以申請者的成績為獎學金的評比標準而無視戰爭和政治的因素。為此,耶魯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失去了聯邦政府的一大筆基金,經濟上幾度陷入困境。但當時的校長金曼布魯斯特,卻在耶魯學子中獲得了極高的聲譽和尊敬。社會的發展需要學生大膽地質疑社會現實,敢于向權威說“不”,這種“學術為上”、“學術獨立”的精神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子們,讓他們敢于堅持自己的學術和為人理想,絕不屈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