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數據統計,在碩士畢業之后選擇讀博的人越來越多,截至去年,中國獲得博士學位的人約有80萬,每年畢業的博士約5萬人。作為高素質研究人才的博士生群體的待遇也越來越好。德國在最近也開始計劃調整博士的學習體系和制度,并且決定增加博士職位的學習位置。
大多數博士學位仍然是在大學或研究機構(46%)或結構化項目(26%)內進行的。
這個結果在2019和2022的期間幾乎沒有任何變化。同時經過統計學分析,在這段期間是否具備移民背景的博士生之間存在差異:有移民背景的博士生在職位上從事博士工作的人數較少(32%-49%),但在結構化博士項目或者獎學金項目中的比例明顯更高(32%-23%)。
所以在德國讀博,一般具有外國背景的人多半都會選擇結構化項目或者獎學金的職位來進行自己的博士研究。相比之下這種方式有著明確的時間期限和任務要求,對于大部分海外背景的人來說效率更高。取得博士學位后也能有更多的選擇。
在2024年接受調查的人中,擁有全職職位的博士生將增加了11%,在2022年調查的比例為33%,而在2024年已經提高到了49%。
研究顯示,全日制職位在男女博士生之間的分配仍然不均等。雖然52%的男性在2024年是全職工作的職位,但只有35%的女性獲得這樣的職位(相比之下,在2022年的調查中,這一比例為40%的男性和24%的女性)。
在當前的調查中,38%的受訪者表示他們對主要主管非常滿意,而3%表示他們根本不滿意。這個數據顯示主管的評價在提高。
與此同時,調查顯示,在渴望成為教授的意圖方面幾乎沒有變化:34%的人繼續追求這個目標,30%的人拒絕了,37%的人尚未決定。
1.知名院校多,學術含金量高
德國擁有眾多在國際上享有盛譽、排名靠前的知名高校,如慕尼黑工業大學、慕尼黑大學、亞琛工業大學和柏林自由大學等。此外,德國還有許多在某一學科領域排名靠前的優秀院校,如海德堡大學、洪堡大學和圖賓根大學等。
值得一提的是,德國人更加注重學科的專業排名,因為許多學校都有自己的優勢學科,甚至有些學校的綜合排名并不出色,但在某一領域卻擁有世界領先的研究成果(例如耶拿大學的光學)。
因此,德國的媒體在比較大學時更注重對比各個專業的優劣,看起來好像各自都有所“偏科”,但其實對學生發展來說是更為有利的。
——正是這種“專精”的特點,使得德國的科研在學術界享有極高的地位和成就。
例如,德國汽車領域巨頭博世公司是全球擁有最多自動駕駛技術專利的公司;醫療科技領域的巨頭西門子擁有全球大部分先進的醫療機械設備技術;還有工業機器人領域的科技巨頭德國菲尼克斯等也在各自的領域處于世界領先地位。
據相關數據顯示,2019年德國在科研上的投入高達1319億美元,占整個歐洲科研投入的30%以上。
因此,留學德國具有很高的含金量,無論是在國外繼續發展還是回國,都不用擔心認可度問題。
2.校企合作模式,應用機會多
德國的學術界與工業界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這種關系為博士生提供了許多與校外企業合作的機會。
事實上,很多企業,如西門子等,會直接設立工程博士崗位或項目,當博士生達到畢業要求后,由合作大學授予博士學位。這類博士的課題和研究方向往往側重于解決企業內部的工程研發項目或技術難題。
這種校企深度合作的關系,使得德國的科研成果能夠更好地在實際應用中得到體現。因此,選擇在德國讀博士不僅意味著接受高質量的教育,更意味著能夠在工業界中積累經驗、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思維。
3.科研經費豐富,獎學金機會多
正如之前提到的,德國在科研領域的經費投入非常龐大,這為博士生提供了大量申請獎學金的機會。尤其是對于理工科領域,博士生可以選擇多種獎學金種類,例如國內的CSC、德國的DAAD等。如果你的學術背景足夠強,還可以嘗試申請洪堡獎學金和歐盟居里等高級獎學金。
由于德國的博士課程通常是不收取學費的,因此即使博士生只獲得了每月一千多歐元的CSC資助,也能夠維持生活。而歐盟居里等高級獎學金每年提供的資金高達四五萬歐元,這已經相當于工科碩士畢業進入工業界在德國的起薪了。
除了上述提到的獎學金機會,德國還有許多其他為博士生提供資金支持的途徑。例如,許多德國大學和研究所會提供自己的獎學金或助學金,以支持博士生的研究工作。此外,一些私人企業和組織也會提供獎學金或研究資助,以吸引優秀的博士生到他們的機構進行研究。
總的來說,在德國讀博,資金問題一般都不需要擔心。
4.生活條件優越,幸福指數高
由于德國穩定的經濟、文化、社會和政治環境,在這里的生活體驗也非常吸引人。
不僅城市內外布局合理,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公共交通系統發達,并且還環境干凈整潔,同時還擁有豐富的文化和歷史遺產。無論是從自然風景還是城市規劃來看,都很適宜長期居住。
根據Nacaps的研究結果,德國目前仍然是世界最適合讀博的國家之一。不僅有著豐富且多樣的資金支持,同時對于德國大學而言目前的全職博士位置也在增加,研究人員的整體待遇還是非常優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