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報考1342萬人,達到了歷史最高,錄取多少呢?大約415萬本科生。考慮到現在好一些的崗位不要211以下的,那211以上的有多少呢?60萬不到。而且在這之前,已經經歷過一輪中考的篩選,已經篩掉了四五百萬人。
這幾年有個說法,說最難的其實不是高考,是中考,中考已經定了絕大部分人在教育這條路上能走多遠。
大家考慮過一個問題沒,如果考試考的不是文化課而是長跑,哪怕我高中實驗班里的那群人大概率考本科也費勁。如果考的是唱歌或者跳健美操,他們連專科都考不上。恰好考的是以記憶和數理為主的這種模式,他們這群人就占盡優勢。
可見任何比賽設計出來的時候,天然是偏向一部分人的,或者說有一部分人天然是適合的。同時也意味著另一部分人天然不適合,怎么都玩不明白。
這里的“不適合”有各種原因,可能家境太差,從小沒能好好培養,也可能天生不是學習那塊料,而且現在已經有足夠的研究證明絕大部分人都不是學習的料。
高考確實很公平,甚至可能是藍星上最公平的制度。但是對于很多人來說,天生不適合這場比賽,剛開始就輸了。這倒有點像羅振宇前段時間說的一件事,他說他理解不了龜兔賽跑里,烏龜為啥要同意這場比賽,烏龜在陸地上是怎么都贏不了的。它應該去比潛水或者活得久,在那些領域,兔子就是個渣渣。
跟很多人理解不一樣的事,雞娃這事并不是你去雞就有效果,整體呈現出“小雞小效果,大雞不知道啥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