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天,泡面都吃完了,夏宇一天沒吃東西。
夏宇躲在被子里哭著給媽媽打電話:“媽……我想回家……我實在待不下去了。”
剛聽到這個消息,媽媽如雷轟頂,“不是你自己想留學嗎?剛出去就想回來,錢都白花了嗎?別的同學都能適應,你怎么不能?再堅持一下,過段時間就好了……”
媽媽的指責讓夏宇泣不成聲,而夏宇的聲聲哭泣也哭碎了媽媽的心。
夏媽媽說,那天撂下電話后,她和夏宇奶奶都哭了。
“奶奶的意思是別把孩子憋壞了,錢沒有可以再掙,讓孩子回來吧;可她爸不同意,說從小就慣著,正好就著這事兒好好鍛煉鍛煉……”夏媽媽說。
一家人的“爭論”一直持續到當日凌晨3點多。
隨后,夏宇的又一個“哭訴”電話打碎了夏爸爸最后一點“狠心”。
“她打電話跟我說,再待下去就要死了,這回知道錯了,回來一定好好學習、好好找工作,把白瞎的錢還給我們!”最后,夏爸爸終于點頭了。
7月12日,夏宇結束了7天的留學生活,回到了北京。
父母說 我們也有責任被"望女成鳳"美夢沖昏了頭
回國后,夏宇沒有立即回沈陽,而是躲在北京親戚家不愿見人,“這一去一回花掉了爸媽5萬多塊錢,很過意不去,沒臉見他們!”
夏宇坦言,在北京的一個多月,她幾乎沒出過門,反復想當時如果再挺挺會不會有不一樣的結局、當初要是不張羅出國就好了……
對于女兒的“自閉”,夏媽媽和夏爸爸雖然很擔心,但也沒過多問,“偶爾打個電話,問她住得咋樣,出國的事我們一個字沒提。”
“細想起來我們也有責任,當時被‘望女成鳳’的美夢沖昏了頭。”回憶起女兒這段留學經歷,夏媽媽很自責,從小到大他們把女兒捧在手心里,從來沒讓她出去獨立生活過,也沒認真考慮過女兒出國后是否能適應。
夏媽媽說,其實她很清楚女兒當時之所以要出國是為了逃避就業,“我不應該心疼她就由著她來,應該鼓勵她面對問題、面對挑戰。”
當年的8月中旬,夏宇回到了沈陽,可回來后仍舊閉門不出,不見朋友,也不愛說話。
“我和她爸輪流做她工作,后來才知道她是對自己、對未來失去信心,也害怕見到朋友,感覺沒面子。”夏媽媽說,那一陣子她扮心理醫生,夏爸爸扮開心果。
在父母的疏導下,夏宇一點點“放開”自己,先是通知好朋友她回來了,然后一點點擴大見面圈。
現在的夏宇,在沈陽一家有名的英語培訓學校當老師,規律的生活與豐厚的收入讓她走出了陰霾。她說:“我要提醒想出國的同學們,一定要清楚規劃自己的未來,不要盲目跟風,更不要為了逃避工作而去留學,這樣會迷失人生的方向。”
專家說 送孩子出國前要慎重考慮子女性格
“夏宇不是特例,平時咨詢時這種事沒少見!”對于此事,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省家庭教育指導師何彩霞說。
何彩霞表示,當前就業壓力是一方面原因,另一方面原因是現在家中都是獨生子女,不管經濟條件如何都想為孩子謀個美好前程,因此都做上了“出國夢”。
但出國絕對不是一件小事。“經常會遇到出國失敗后閉門不出,或是白天不出門晚上出來的案例,還有孩子在國外由于不適應出現精神類疾病等問題。”何彩霞說。
何彩霞表示,家長作為成年人要在關鍵時刻為子女把關,要知道性格不是很開朗、獨立性又很差的孩子不大適合出國,一旦出國失敗,損失金錢事小,孩子的心理狀況會受到一定影響。
所以,建議家長在送孩子出國前,要慎重考慮子女的性格特點、出國目的、在國外是否能獨立解決問題等,還要做好心理準備工作。
陳思進,加拿大皇家銀行風險管理部資深顧問。擔任央視紀錄片《華爾街》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