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car文,真人性做爰视频免费观看,极品尤物的y荡人生,中文欧美一级强

留學法國的中國學人感慨回憶當年

發布時間:2008-4-11 文字大小:  打。打印此文

中國僑網消息:據法國《歐洲時報》報道,200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30周年,也是中國恢復高考入學30周年和鄧小平關于擴大派遣留學人員的講話發表30周年。對于30年來邁出國門前來法國留學的眾多中國學人來說,回顧這30年來所走過的不尋常的路,常常會使他們心潮激蕩,感慨萬千。3月15日,“憶同學少年,風華正茂——留法學人紀念高考入學30周年座談會”在中國駐法使館教育處舉行,兩百多名留法學人參加了座談會,其中很多都是中國改革開放后留法的77、78和79級學生。該報記者采訪了座談會,與這些留法學人一起分享了追憶崢嶸歲月與錦繡年華的幸福和對更加美好未來的期盼。

感慨萬千憶當年

座談會上,最令這些留法學子們感慨和激動的,是回憶起當初的高考經歷和留學生涯。30年前在鄧小平直接推動下的恢復高考和選派出國留學生,讓這些胸懷理想和抱負的年輕人看到了希望,他們從祖國的四面八方,從田頭、車間,從深山、海島、草原先后考入了大學,考上了出國留學生,來到法國開始了各自的人生旅程。如今,他們大都已成家立業、事業有成。77、78和79級留學生代表們在會上踴躍發言,暢談個人經歷和感想。大家一方面感嘆30年前中國的改革開放改變了自己的命運,同時也深感個人的命運與祖國的發展緊密相連,作為祖國改革開放政策的直接受益者,他們如今倍感責任重大,報效祖國心切。幾位當年留學生代表表達了他們的心聲:

曲星(78級大學生、現任中國駐法國大使館公使):

我清楚地記得,30年前的這個時候,我正在緊張地準備高考。當時我是個汽車司機,天天跑運輸,運輸間隙,復習功課,結果考上了大學,后來又考上了留法博士生,先后兩次在巴黎政治學院作訪問學者。我對大使館教育處的大廳非常熟悉,那時候,一到周六,就盼著能到這兒來聚一聚,看看電影,交談交談,了解祖國的情況。

張志勤(77級大學生、現任中國駐法國大使館科技處公參):

當時我是個下鄉知青、農民,在一個生產大隊擔任副大隊長。下鄉時表決心要當一輩子農民,聽到要恢復高考的消息時,心根本就沒動過。結果快到高考時,因為我算工分和畝產量算得好,大家就覺得我是上大學的料子。直到9、10月份,隊里罷了我的官,讓我回城里復習。一個半月的時間,拿出課本,實際上就是數學課本拿出來看看,結果數學考得最好。因為是副大隊長,所以政治考得也不錯。

陳勇(77級大學生、現任全法科技工作者協會理事長和全法中國留學人員團體聯合會執行主席):

我們這些人很幸運,可以說是時代的寵兒。我1977年參加高考,1978年進入武漢大學,學習物理專業。1982年1月畢業。畢業前我已經參加了公派出國留學生統考。1982年,我們120名留學生同坐一架飛機來到法國。在法國,我在蒙彼里埃大學繼續學物理,后來到法國國家科研中心和巴黎高等師范學院工作,主攻納米技術及生物醫學方面的問題。我最大的感受是:我們這代人太幸運了。想當年,我下過鄉,當過農民,做過工人,但做夢也沒想到還能上大學。剛來法國時,我連巴黎高等師范學院的門都不敢進。

我們這些人,有著雙重的機遇和雙重的困惑,在這兒做出的成就,又具有雙重的意義。大學里,我們同學間常說振興中華,法國在物理研究方面很先進,我就想著將來學好了一定要回國服務。前些年,中國教育部長周濟來法時曾對我說,希望你兩邊都跑跑,對兩邊發揮更大的作用。我覺得個人命運與祖國發展是緊密相連的。去年科學界有個非常轟動的消息,就是將人體皮膚細胞改造成干細胞,我也正在參與這個項目的研究,并在日本京都大學建實驗室,與生物學界最領先的人在一起做。他們之所以選擇我,是因為他們希望這個人能夠與歐洲和中國都有廣泛的聯系。做科研,交流十分重要。我希望能夠為中法交流起到橋梁作用。我所在的巴黎高等師范學院就與中國廈門大學、北京大學建立了聯合科研中心和實驗室。我的學生中一半是中國人,一半是法國人。對于現在出來的留學生,我希望他們把眼光放得更寬更遠一些。不管身在哪里,都要想到為人類做貢獻。年輕人應該意識到這個責任,擁有這種情感。

王肇中(78級研究生、現任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

我是文化大革命前的大學畢業生,1963年參加高考,1968年畢業于中國科技大學物理系。我原先想著一畢業就搞科研的,但文革開始,我就一直在包頭鋼鐵公司當工人,整整十年,做夢也沒想到還能回到科研單位來。時間久了,我也逐漸喪失信心了,準備就在內蒙古呆一輩子了。1978年參加研究生考試和出國研究生考試,讓我進入了法國格勒諾布爾大學,1985年獲得法國國家博士學位后又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物理系攻讀博士后,兼任物理學講師,后任休斯頓大學副教授。1990年至今,應法國科學院邀請擔任納米物理中心主任研究員。

我今天參加這個活動,在留言簿里就寫下了“感慨萬千”四個字。我想說說我們的幸運、我們的遺憾和我們的責任。我們的幸運是,改革開放改變了我們的命運,挽救了我們的科學生命。我們的遺憾是,在我個人以及我們這些人的人生中,有很多第一的經歷。但30年過去了,我們這些人當中,包括后來去美國和其它國家的留學生中,還沒有出現能夠獲得諾貝爾獎的人。個中原因也是我們今天聚會時應該思考的。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們沒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當年楊振寧、李政道取得那樣的成就,是因為他們可以站在老一輩科學家如嚴濟慈這樣的巨人肩上。因此,我就想到我們的責任,是承上啟下,因為我們沒有做到,所以就要把我們自己學到的東西,帶給以后的年輕人,讓他們走得更好。因為我們有這樣的遺憾,所以就要總結經驗,打好基礎,讓下一代人不再有遺憾。改革開放之后,中國的科學發展進入新的時代,年輕人能夠站在時代領軍人的肩上,繼續發展。

范劍(78級大學生、現任法國電信集團技術規劃總監):

我1978年7月參加高考,考入清華建筑系。讀了三個月,78年底被挑選為出國留學生。1979年1月集訓,2月到法。學習兩年語言后,進入巴黎六大讀工程力學。兩年后,進入法國先進技術學院學核物理。先后進入法國法馬通公司和電力公司工作,現為法國電信集團技術規劃總監,負責電信業務發展。

回首30年,我想說說當初幾件難忘的“傻事”。1979年2月,我們這100個學生分兩批到達巴黎。我們這撥人里,最小的15歲,最大的19、20歲。當時,使館把我們集中到一個度假村,請我們吃西餐。我們都還是第一次吃西餐。第一道是冷盤:法國沙拉。吃完后,不少同學等了一會兒,以為就一道菜,就回去睡覺了,第二天還抱怨。后來才知道后面還有幾道菜。另外一個傻事,就是當時在國內睡慣了被子,到法國宿舍一看,床單鋪得整整齊齊,找了滿屋子也沒找到被子。結果很多同學只得和衣而睡,或者睡在床罩與毯子之間。

今天來到使館教育處,感到特別親切。教育處為我們提供了很多方便,確實就是我們留學生的家。我想起當年我們這撥人中第一個結婚的就是在教育處舉行的婚禮,很難忘。

張勇民(77級大學生、現任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

    我高中畢業后做夢也沒想到自己還能上大學。當時國家政策是多子女家庭可以選擇一個留在北京,我哥哥已經上山下鄉了,我就留在市里。1975年7月高中畢業后,我一直都沒有找到工作,后來去中學當臨時代課老師,兩年內什么都教過。1977年底,我參加高考,1978年3月進入北京醫學院學習藥物化學。幸運之神不止一次地降臨在我的頭上,1981年底,我快要畢業的時候,國家又出臺新的政策,77級的同學在大學畢業后可以參加出國考試。1982年7月14日法國國慶這一天,我們120個同學乘坐同一架飛機來到法國,8、9月分散到法國各地學法語。我后來在巴黎十一大繼續攻讀藥物化學,1986年獲得博士學位。1986年9月,我回到祖國,為北京母校藥物化學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工作了兩年。1988年底應巴黎母校11大邀請再次赴法,先后擔任藥物化學客座副教授和教授,后進入巴黎高等師范學院任主任研究員,從事藥物化學研究。

我在中學時就對中醫中藥感興趣,業余時間自己學習中醫藥;謴透呖迹瑢ξ襾碚f,是圓了我的夢想和心愿。后來到了法國,我不僅可以學習中醫中藥,還可以研究西藥,有了這么好的條件。我想說的是,感謝國家改革開放政策,感謝鄧小平給我這樣好的一個機會。

我們這批早期來法留學的人后來回國的不多,這是歷史原因造成的,因為當時中國的科研條件和水平達不到,F在中國的科研條件和水平已經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我建議現在的留學生可以更多地考慮回國發展。

林平(79級大學生、旅法工程師協會會長):

我1979年14歲時參加高考,考上浙江大學,4年畢業后參加全國研究生統考,1984年又來法國留學,同一架飛機來了140多人。當時發現很多人穿的衣服都是一樣的,因為出國前大家都到一家店里買衣服。來到法國后在里昂國立應用科學學院讀研究生,后來做博士論文,專業是計算機和自動化應用。這個題目與拉法基公司有關系,所以畢業后公司就希望我再繼續工作下去。2001年被公司派駐中國任副總裁,2005年回來任公司高層負責人,主要負責工業優化與投資。

當年我們到法國后,大多數人讀書成績非常好,法國人很尊重我們。我們一起來的那批人當中現在差不多有三分之一還在巴黎,今天很高興又見到那么多老朋友,看到大家都成才了,都在為中法交流貢獻自己的力量,感到很高興。希望后來的留學生都把自己的本專業讀好,這樣才能得到法國人的尊重,我覺得這點是最重要的。在這個基礎上,如果你還有能量,就能夠做更多的事情,F在中法交流這么密切,天地是很廣闊的,只要你有能力,就一定能發揮出來。

石德利(78級大學生、現任法國國家科研中心課題組負責人):

我78年參加高考屬于應屆畢業生,比較幸運,沒有經過漫長的等待,就考入了山東大學。雖然我是應屆畢業生,但恢復高考對我來說太重要了。因為我家就在山東的一個海島上,我記得當年自己常在海島上張望,對未來感到一片茫然。和很多人一樣,不會想到會有今天。1982年大學畢業,參加研究生和出國留學生考試,被選中。1982年培訓了一年法語,1983年7月8日,我們120人同乘一架飛機來到巴黎。我當時到巴黎第六大學學生物,現在法國國家科研中心工作,在生物學實驗室負責一個課題組。我也希望現在來留學的年輕人應該扎扎實實地學習,以學業為重。此外,還希望他們與我們這些早來的留學生多交流聯系。

羅靈愛(77級大學生、現任法國薩瓦大學可持續能源和建筑實驗室主任):

我77年參加高考,1978年2月進入哈爾濱工業大學。大學畢業考研究生,研究生畢業后在航天部工作了三年半,被派到法國留學,在洛林理工大學讀博士,學熱能工程,現在法國薩瓦大學的可持續能源和建筑實驗室工作。

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我們全靠祖國的培養。我生在農村,10歲就在地里干活,祖輩都是農民。高考前兩個月,晚上點著一盞煤油燈復習。我家在山西農村,考上大學后,連哈爾濱在哪里都不知道,只聽說很遠,我母親就哭了,說那么遠,別去了。我上這么多年的學,只花了家里兩塊五毛錢。從村里到太原,從太原到北京,從北京簽票到哈爾濱,全是這兩塊五毛錢。所以對于我來說,能有今天,全靠祖國的培養。

來法后,只要是涉及中法合作的事,我都非常積極,希望能為祖國做些事。國內現在有的是人才,也不一定非要我們回去,而我們在這里做的事有些也是在國內做不了的。我現在還擔任中法聯合能源研究所的法方所長,利用這個機會為中法合作服務。我也希望后來的留學生要用功。因為從我的體會來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不要有什么僥幸心理,不要指望天上掉餡餅,只有踏踏實實干活。只有付出,才有收獲。

孔泉大使祝福留法學人

一周前剛剛履新的中國駐法大使孔泉出席了座談會,向留法學人致以親切的問候和誠摯的祝福。他說,30年前,大家在法國白手起家,現在都已成家立業,相當不易;厥30年,風風雨雨,大家的學業、生活和家庭也曾經歷風雨,但走到今天,在座的各位風采依然。而盡管大家在法國生活工作,但始終沒有忘記祖國,為促進中法、中歐合作做了大量的工作。涓涓細流匯成大海,今天中法兩國在教育、科技、文化交流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凝聚著大家的心血。

孔泉大使說,大家在法國生活,總會遇到一些困難曲折,但既然已經走遍風雨,就一定會以一個更好的心態迎接新的輝煌。中國的迅速發展、良好的中法和中歐關系,為留法學子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空間。他祝愿大家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和健康的身體,期待大家利用自己的專長和優勢,為中法、中歐關系的進一步發展,為祖國的繁榮發展,繼續貢獻自己的力量。

30年相聚情切切

30年前,這些來自祖國各地的留學生到達法國后,即分赴各校和各地學習與工作,此后彼此之間雖也有一些聯系,但像這次這樣聚集在一起共同回首當年,共話友誼,還是頭一次。尤其是選擇在中國駐法國大使館再聚首,就如同回到了祖國溫暖的懷抱,回到了自己溫馨的家,因此,大家的情緒都格外的激動,座談會氣氛十分熱烈。

此次座談會的主持人,全法中國留學生團體聯合會秘書長李皓也是77級大學生, 1977年考入中國科技大學數學系, 1987年到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至今,2004年起還擔任了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圖論、組合和網絡實驗室海外主任。與大家不同的是,他沒有在法國留過學。他說,作為沒有法國教育背景和人際關系的中國博士,在法國的成功主要依靠重要而有特色科研成果以及綜合科研實力。談到教育處他自然有更多的感受, 因為來到法國不會法語,中國留學生告訴他教育處周六有很多朋友到那里聊天打球,還告訴他是屬于“白區”(指白章德老師負責的區),此后他就經常來這里會朋友打乒乓球,他戲稱當年的“白區”現在已經覆蓋了全法國(指白老師升任教育公參),教育處也在經歷了“王宮”,“李府”,“趙家寨”和兩次 “曹營”之后變成了“白公館”(指幾任教育參贊),留法學人來到這里一直就像回到了家一樣。李皓表示,留法學人有很好的團隊協作精神和為國服務的傳統,這些老留法人員現在正是能力和經驗最好的時期,正應當多為中法合作交流和祖國建設貢獻力量。

作為中國駐法國大使館教育處的負責人,白章德公參是這些年來與中國留學生交道打得最多的人。多年來,他盡心盡力、盡職盡責地為留學生們排憂解難,給留學生們帶去祖國的呵護與溫暖,贏得了留學生們的尊敬。對于這一批批來自祖國的學子,他愛之既深,也期之甚切。他說,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30周年,也是恢復高考入學30周年和鄧小平關于擴大派遣留學人員的講話發表30周年,留法學人此時舉辦這樣一個聚會,具有特別的意義,看到這些老留學生,感覺很親切。

白公參說,30年前入學的這些留學生,如今都是五十歲左右的人,已經成家立業,事業有成,學術地位也建立了,可以抽出身來做更多的事。這些人不管在國內還是國外,都可以說是棟梁之才。他們的特點是植根于兩種不同的文化,受到的是雙重熏陶。他們胸懷寬廣,懷有兩種情懷,為中國和法國都要做貢獻。我覺得,不管是在國內還是國外工作,關鍵是要尋求發展。在法國發展,你仍然是一個中國人面孔,代表了中國人,只要能為人類發展作貢獻,在哪兒努力都是好的。希望大家通過這個聚會加強彼此間的聯系和交流,也希望留法學人發揮更大作用,為中法交流和友誼多作貢獻。

30年光陰,彈指一揮間。參加座談會的人員都沉浸在回憶、感慨與思索之中。座談會結束時,大家還用“年輕的朋友來相會”的曲子,唱了新詞“七七七八的來相會”:“中年的朋友們,今天來相會,白發有一把,皺紋有一堆,脖子粗,肚皮肥,也沒當海龜,30年相聚難得有幾回……”

(來源:中國僑網)

文章:“留學法國的中國學人感慨回憶當年”正文完
熱點文章
在線咨詢
 開始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