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劑師邁克爾:“一個字:值!”
在烏干達首都坎帕拉市中心的盧蒙巴大街上,有一幢外表樸素的二層白色建筑,這就是烏干達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所在地。我們在一層的接待處見到了姆特亞巴·邁克爾·羅密歐。剛到而立之年的邁克爾笑容靦腆,講話輕聲細語。他身穿白色大褂,一絲不茍地打著深藍色格紋領帶,一米八幾的個頭,身形略顯單薄。鼻梁上架著一副銀邊眼鏡,使他看上去更像是一位學者。
邁克爾于1998年赴中國留學,在南京師范大學進行為期一年的語言學習并在南京的中國藥科大學藥學專業度過4年本科生涯后,于2003年畢業歸國。回國后,邁克爾按照烏干達規定在國內參加了一年的臨床培訓,隨后在烏干達藥監局任藥劑師至今。
目前,邁克爾在藥監局主要負責藥物注冊、藥物劑量測量以及藥物檢測工作。邁克爾不無感慨地說,得益于在中國留學的經歷,畢業以后他很容易就找到了這樣一份令人羨慕的工作。“烏干達很缺醫學方面的人才,而且有在中國留學背景的歸國留學生一般都很搶手。”邁克爾說,比起烏干達國內的大學,中國大學的師資力量更雄厚、課程設置更科學,而且實驗室等教學設施齊全。
作為藥監局里唯一會說漢語的工作人員,邁克爾自然承擔起了與中國援烏醫療隊打交道的工作。他經常因藥品入境問題與中國醫療隊接觸。比如,一些從中國進口的藥品只有中文說明而沒有英文說明,邁克爾就“客串”翻譯,把這些藥品的成分以及有效期等翻譯成英文。他在醫療隊和藥監局之間的溝通幫醫療隊解決了很大的難題。
回憶起在中國留學的那段日子,邁克爾說最初因為語言和文化差異,生活和學習中遇到了不少困難,但后來不但適應了,還愛上了中國的飲食和文化。據邁克爾講,他喜歡聽中國民族音樂,同時也是中國流行音樂的發燒友,尤其愛聽劉德華和林憶蓮的歌。說著,邁克爾就和記者一起哼起了那首老歌《至少還有你》。由于成績優異,邁克爾在校期間還被評為“優秀留學生”。說到這里,他從電腦中調出獎狀照片,驕傲地向記者展示。在概括自己五年中國留學生涯時,邁克爾用地道的漢語笑呵呵地說:“一個字:值!”
談到今后的打算,邁克爾說他一直盼望著能有機會再回中國深造,看看中國這幾年的發展和變化。
“我還有一個心愿!就是2008年去北京看奧運會!”邁克爾有些激動。
工程師詹姆斯:“東方智慧”
目前正在華為公司駐烏干達代表處任工程師的詹姆斯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精明強干。一身筆挺的深色西裝將他襯托得愈發高大帥氣,明澈的目光和燦爛的微笑極具感染力。
詹姆斯的履歷可以用“出類拔萃”四個字來形容。現年30歲的他本科畢業于烏干達最負盛名的麥克雷雷大學,學習的是機械工程專業,2002年赴中國留學,經過一年的語言學習,于2003年進入清華大學工程系攻讀工程管理與科學碩士學位,2005年學成歸國。
回國后,詹姆斯也曾面臨就業的抉擇。“從中國回國的留學生一般具備很強的專業素養,而且各方面適應能力很強,在回國找工作時非常搶手,很多用人單位都主動聯系我。”但這也使詹姆斯面臨兩難選擇,他曾為去政府機構做公務員還是去公司工作頗傷了一陣腦筋。通過咨詢中國的導師和同學,詹姆斯最終選擇了在烏干達有著優良業績和良好口碑的中國華為公司。
詹姆斯從小就對中國充滿了好奇,中國近些年來的經濟發展更是令他神往。“我想在一家中國公司工作。華為的企業文化和給員工的成長空間,使我相信自己會有更好的發展前途,”詹姆斯堅定地說。
詹姆斯回憶起自己在中國留學期間曾和同學一起在學校演出話劇《三個和尚》的經歷。“三個和尚一起努力才能有水吃,同樣道理,只有團結起來才能發展。”
談到在中國的留學經歷,詹姆斯說,北京發達的交通和商業環境都在感觀上給了他強烈的震撼,使他認定烏干達必須像中國學習發展經驗。此外,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和工作風格也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詹姆斯深受影響,回國后仍然保持著在中國形成的飲食習慣。中國人認真勤奮的工作態度以及向著目標努力的精神也使他獲益匪淺。詹姆斯將這些工作和生活習慣概括為“東方智慧”。
回國后,詹姆斯還經常和從中國回來的烏干達留學生一起聚會。這些聚會常常在烏干達的中餐館進行,“帥哥”“美女”這些時下中國最流行的稱呼在聚會上大行其道,為了秀秀自己地道的中文,大家還爭相用中文點菜。什么“宮保雞丁”、“粉蒸排骨”,詹姆斯能叫上一大堆菜名。
詹姆斯說,過去,很多烏干達人不了解中國,但現在情況大不相同,烏干達的很多工程都是中國公司承攬的,清華、北大、上海交大等中國大學在烏干達已經有了相當的名氣。詹姆斯本人作為“第一個從清華畢業的烏干達人”也感到很自豪。
談到目前在華為的工作情況,詹姆斯自信地說:“我很專業。”他說,在代表華為公司與烏干達政府或公司洽談項目時,能很好地展示自己的職業道德和專業素養,并在公司和烏方之間起到很好的溝通作用。
“中國通”皮埃爾:“有商機來找我”
魯塔戈尼亞·皮埃爾·卡尼西弗斯在盧旺達的中國人圈子里小有名氣,見面前就聽說他是個很神的人物,有人說他是“侃爺”,還有人說他是“自由職業者”,還有人說他當了小老板,可謂眾說紛紜。唯一可以肯定的就是,他曾在中國“政府獎學金”的資助下赴華學醫。直到我們見到皮埃爾的那一刻,才肯定地知道他目前在盧旺達首都基加利市的一家醫院任外科醫生,而且待人誠懇,值得信賴,絕不是“忽悠”一族。
40歲的皮埃爾看上去遠比實際年齡年輕,中等身材,一身休閑打扮,真誠的笑容讓人想起春日的陽光,溫暖而舒服。他1992年赴中國留學,1993年至1999年在上海第二醫科大學進行醫學本科學習,畢業后回非洲至2000年,在烏干達的第二大城市金賈市的金賈醫院(也是中國援烏干達醫療隊所在醫院)工作。2000年,皮埃爾再度赴華,在武漢大學攻讀普通外科碩士學位,并于2003年學成歸國。在此后的兩年間,皮埃爾的確如外界“盛傳”的那樣做過“自由職業者”,漢語流利、熟悉中國的他曾作為“翻譯”和“導游”帶領盧旺達商人去中國采購小商品和設備。在隨后的一年里,皮埃爾回歸了老本行,繼續在金賈醫院工作。2006年,他調到盧旺達首都基加利市的基本古醫院任外科醫生至今。
盡管是名盡職盡責的醫生,但由于家里親戚有不少是做生意的,皮埃爾從小就對商業有著一種敏感,不過他當初可沒想到自己會成為促進中盧兩國經貿交流的使者。
隨著中盧經貿合作的開展,物美價廉的中國商品極大豐富著盧旺達市場,在首都基加利市甚至有一家名叫“T2000”的規模很大的中國超市,生意頗為興隆。但皮埃爾說,目前仍然有很多盧旺達商人對中國不了解,一些動機不純的外國商人甚至造謠說中國貨質量不好,造成很多盧旺達商人選擇從阿聯酋的迪拜或從歐美商人手中花很高的成本進貨。
“我在中國生活了10年,親眼看到中國的經濟發展和市場繁榮。看到自己國家的商人不能充分利用中國巨大的市場和商機而舍近求遠,我感到自己有責任做點什么。”皮埃爾最初就是這樣萌生了為盧旺達商人和中國企業牽線搭橋的念頭,并在從2003年畢業起的兩年內付諸實施。
皮埃爾是朋友圈中小有名氣的“中國通”,一些有意到中國做生意的盧旺達商人通過皮埃爾的朋友與他取得聯系,皮埃爾就通過自己在中國的“人脈”找到相應的中國廠家,然后親自帶這些烏干達商人去中國驗貨提貨。皮埃爾那時每年都會陪同一些烏干達商人去中國,從中國進口小商品、機器設備等等。
談起這段經歷,皮埃爾開心地說:“我介紹的生意都比較成功,沒有把握的事情我絕對不會介紹給人家。經我介紹還做成過四五個‘大手筆’呢!”“我很希望做中國和盧旺達之間的‘橋梁’。很多盧旺達商人現在對中國還不是很了解,他們不敢貿然前往中國。但我要告訴他們:‘不要怕,我可以向你們保證你們買的東西是最好的。’”皮埃爾拍著胸脯保證。
好在一切不幸都已經成為歷史。現在皮埃爾和妻子育有一個兩歲的兒子,一家人生活得和和美美。在問到今后有什么打算時,他興奮地說:“等將來有了足夠的錢,我要開一家很大很大的診所,有外科、內科和婦產科三個大科。”“但目前看來這還只是一個夢想而已,因為開診所需要很多錢。”皮埃爾笑著搖搖頭。
記者無意中提起自己的頸椎由于常年伏案工作有點不舒服,沒想到皮埃爾馬上站起來走到記者身后手法老道地按摩起來,原來他在中國時曾經學習過針灸和推拿,還有針灸的行醫執照。記者的頸部經過一番推拿頓感輕松。
皮埃爾說,他打算有機會帶妻子和兒子到中國去看看,還一直期望著有機會回到中國攻讀醫學博士學位。采訪結束時他還頑皮地提醒記者:“要是發現什么商機,可別忘了來盧旺達找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