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回國以后會和你父母在一起嗎?”小號趴在沙發(fā)上,用她地道的英語問我,我愣了一下,沒能馬上答上來。那天道別的時候,小號第一次久久地站在家門口,我朝她招手,但她確只是若有所思的樣子。
當你和朋友道別的時候,你通常會被問道:“你是一個人去那兒嗎?”,“你在那兒有朋友嗎?”?
年少輕狂的我們似乎都默契地將父母排除在個人奮斗之外。但這對小號這樣的孩子來說大概是不可原諒的了。
小號是一個被英國家庭領養(yǎng)的中國女孩,今年6歲,2歲的時候被一對中產階級的英國夫婦領養(yǎng)到倫敦。她是上千名被英國家庭領養(yǎng)的中國孩子中的一名。
母愛之橋
母愛之橋是一家在英國注冊的慈善機構,由中國女作家欣然于2004年在倫敦創(chuàng)立。機構的宗旨是傳播中華文化,幫助散落全世界的中國兒童了解他們的文化之根。我于2006年11月加入母愛之橋,隨后開始負責一個國內兒童到英國的巡回表演項目。
在母愛之橋打義工讓我有機會結識這樣一群英國社會的中國群體,然而這個群體與英國的土生華人群體又有所不同。首先,他們的父母是英國白人,而土生華人的父母至少有一方是華人;其次,這個群體的平均年齡還比較年幼,大多數在7歲左右,這大概與中英兩國的領養(yǎng)政策的開放時間有關;這些孩子都來自中國的內陸城市的孤兒院,也就是中國的棄嬰,所以基本上都是女孩。
這些特點導致這個群體將呈現(xiàn)出與英國土生華人不同的生活面貌和社會需求。例如,她們的思維將更加西化,她們還將更多地面臨周圍同齡孩子的疑問,她們將需要更多的精神支持。她們生活在華人,土生華人和西方人之間的中間地帶。
這些中國女孩將如何成長?她們真的像大多數人想象的是命運的寵兒嗎?她們需要知道自己是中國人嗎?她們有一天會質疑自己的身份嗎?母愛之橋希望伴隨她們的成長,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
我與母愛之橋
我和母愛之橋的結識是在一次欣然舉辦的派對里,欣然對推廣中國文化在海外發(fā)展的熱情和她感人至深的《中國女人——不為人知的故事》(The Good Women of China: Hidden Voices)一書,使我毫不猶豫地加入了這個充滿愛心的群體。
母愛之橋作是為數不多的由中國大陸成功人士建立的慈善機構,在那里共事的人們大多數是來自中國大陸的學生以及在英國生活的中國大陸人士,因此工作的時候大家都說普通話,感覺很親切。
在母愛之橋擔任項目經理的半年里,我學到了許多項目管理的知識。我所負責的項目也從最初的紙上框架,一步步走向成熟,現(xiàn)在已經進入了實施的階段。
2007年的4月,在母愛之橋的推薦下,我被錄取參加一個由歐盟社會基金(European Social Fund)與肯頓義工社團(Camden Voluntary Action)組織開辦的,為期一周的項目管理培訓班。
在這緊湊的一周里,我不僅學到了項目管理的專業(yè)知識要點,得到了由歐盟項目管理協(xié)會頒發(fā)的項目管理初級證書,還結識了許多其它慈善機構的同仁,其中有來自倫敦非洲婦女聯(lián)合會的主席,肯頓社區(qū)服務的項目管理人等等。在慈善機構工作的人都非常有工作熱情,希望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不同的人;看到他們的工作激情,就看到了社會慈善事業(yè)在英國發(fā)展的欣欣向榮。
關于被領養(yǎng)的中國孩子的思考
我們都認為中國的孩子需要中國的文化,這不光是因為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也是因為我們的黑眼睛和黃皮膚。但我們有沒有問過這些中國女孩,她們自己需不需要中國文化?
我周圍有一個例子:一個英國家庭里長大的中國女孩,今年11歲,她討厭一切中國式樣的東西,她拒絕學習漢語。這也許只是一個階段的逆反,最終她將會有自我回歸的需要,但我認為這種逆反的成因和解決辦法值得深思。
到底她們需要哪些中國文化?怎樣引導她們去接近自己的文化,又不至于影響她們的心靈成長?
大多數領養(yǎng)中國孩子的家庭都保留了孩子的中文名字,并且希望將來帶她們去重游故土。一位美國的單身母親曾帶自己的中國女兒露露重游家鄉(xiāng)蕪湖,并且寫成了一本書,名叫《蕪湖日記——女兒露露的秘密》(Wuhu Diary: The Mystery of My Daughter Lulu)。母親與女兒之間的深情洋溢紙上。
這些女孩們成長的過程中又會有哪些煩惱呢?這些孩子有著無限的秘密,她們將有屬于她們自己的獨特人生,我深深地祝福她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