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愛因斯特,挪威則全是由學生來運行。年輕人的本性以及挪威的文化決定了各種各樣的meeting及party,基本每周都有,他們會提供不同的挪威食品,一群人坐在一起,聊各自的國家,文化。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大雪后,我們夜里爬山去grill hot dog另加sledding,積雪深至膝蓋,尚無前人走過,我們在成為開拓者的同時,也付出了代價,鞋子,褲管里全是雪水,很多時候幾乎是匍匐前行。然而,這并未影響大家的興致,在抱怨天氣的同時,心里卻在享受這次看似平凡的經(jīng)歷,感覺是在電影中的南極。篝火升起,大家坐在一起聊天,烤著熱狗。歐洲人在乎健康飲食,他們也明知這種食品not healthy,卻依舊樂此不疲,我想不清為什么,至少我在享用熱狗前會先用紙巾擦試一下,不然實在難以入口,全為黑色。不時有人用僅有的幾只鏟子去滑雪,好奇心也驅使我去嘗試了兩次,無奈總是在半腰被掛住,無法領略從上到下,一氣呵成的快感。
還有一次,IAESTE組織我們參觀本地的Mack啤酒廠,這似乎是挪威唯一的一個本地品牌,無論是酒吧還是超市,耳熟能詳?shù)谋闶荕ack,極具壟斷性。這也似乎是當?shù)氐奶厣芏嘈袠I(yè)都由一兩家廠商壟斷,比如食品,幾乎是Tine、pride和coop的天下。言歸正傳,整個生產(chǎn)流水線上見不到幾個工人,全是自動化作業(yè),盡管對方將其工藝流程介紹一遍,但由于過于專業(yè),依舊一知半解。觀必,我們一行人在酒廠前面的酒吧里閑聊,其實這才是關鍵,大家并不關心所謂的酒廠參觀,在乎的是坐在一起,與朋友聊天的同時,享受杯中啤酒。挪威人嗜酒如命,其對啤酒的鐘愛程度,堪比我對飲料的摯愛。當然,酒量也是大的驚人,如飲水般,至少在我看來如此。
飲食是我們最多的話題,聊挪威食品與中餐的差異,他們也會在party上教我如何搭配挪威食品。記得一次party,在Jorgen的帶領下,嘗試各種不同搭配的cookies, 而周圍的人在各顧各的聊天,各得其樂。在嘗試了很多挪威菜肴后,我覺得應該請他們嘗試一下中餐,而同來的巴西trainee Marcos的第一反應是:You should do that, man. 的確,他們對中餐充滿了好奇與等待,即使明知在tromso我找不到所有必需的調料。但我想總該盡量提供最正宗的中餐,免得讓大家對中國餐飲文化喪失興趣,于是乎便請一位在這邊的挪威朋友下廚,而我則充當了助手。第一次體會到做菜的快樂與繁瑣,盡管來挪后多數(shù)時間自己下廚,但畢竟不正式,也是隨便將就一下而已。而這次則不同。最后的結果是,所有菜均被一掃而光,并對那位中國朋友說:Ling, you can open up a restaurant. 這可能是我們最想得到的結果。不過,看他們吃中餐還是有點好笑,盡管餐前已告訴他們如何搭配。把各式各樣的東西弄到碗里,然后大快朵頤。由于我們做了水餃,所以就用醬油等準備了點配料及蒜末。當然,這些東西他們是跟菜一齊入胃。直到最后,我也不明白他們對菜的感覺終歸是什么。Anyway, who cares? 關鍵是大家開心。結束后,Axel與其妻子準備了冰激凌,這一點是我忽略的,歐洲人一半在正餐結束時都會有甜點,不像我們,以湯結束,而事實上他們似乎對我準備的紫菜蛋湯不感興趣,相反對我從國內帶去的紫菜包裝上的中文文字倒是饒有興趣。一番討論之后,留下兩個詞,strange and difficu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