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教授回了第一封信,那么我建議第二封套磁信不能再是很死板的溝通,最好不要讓教授感覺到學生只是為了得到自己的項目和經費才進行溝通。”全球教育網王老師提出,這個階段的套磁,需要的是“一種人情化的、朋友似的溝通,比如節假日的問候、興趣愛好的交談等。可以較為頻繁地寫信聊天。”
她提到曾經有一個學生,就是因為在套磁信中和教授聊愛好時偶然談到自己很愛拉小提琴,而這個教授正好是個小提琴愛好者,兩人一見如故,聊得很開心,最后被這位已經收到很多套磁信的教授錄取。
問題1:缺少研究經驗
全球教育網王老師表示,中國學生在套磁時,最缺少的是研究經驗。很多學生的研究背景嚴重不夠,但卻特別想碩博連讀。“如果是在讀研究生的申請,手頭需要有一些論文和項目成果,但申請的大多數恰恰是應屆本科生,研究經驗最弱,很少有研究成果,這是他們申請全獎的一個障礙。”
建議:全球教育網王老師建議,學生從大一開始就需要有目的性地選專業,選細分方向,并有清晰的規劃。同時要注意多跟身邊的導師和教授做一些項目,哪怕是幫忙打雜,甚至教授發表的文章你的署名是第N個都沒有關系,至少可以證明你有過這方面的經驗。此外,如果有國外的交換項目,應該抓住機會好好利用。
“很多學生目前還沒有這方面悟性,本科畢業要申請時才發現什么研究背景都沒有,只能在申請PHD的同時申請一些碩士項目保底。所以建議大家提早準備。”
問題2:自作主張申請同一學校的多位教授
全球教育網王老師不無遺憾地說,曾經有過一個不成功的申請案例,敗在學生的誤解上。一個生物醫學專業的學生,在套磁的初步階段得到了同一學校的兩個教授的青睞。可是他并未告訴教授他同時“套”了兩個人。沒想到的是,教授們在商討的時候,偶然發現“撞單”,結果兩個教授都無情地拒絕了他。
建議:全球教育網王老師建議,在套磁的時候,可以同時套多所學校的教授,但一個學校絕不能同時套兩個教授而不告知對方。“通常留學英國或中國香港等地,一個學校可以申請多個專業;但在美國不可以,一個學校只能申一個專業,學校非常介意你是否想清楚自己要研究什么領域,跟什么教授。這一點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