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Stephens發表言論,稱上哈佛商學院實在不值。他算了一筆賬:哈佛商學院兩年,花費17.44萬美元。在那里,教授專注于出版競爭,整天寫書寫論文,并不專心教學;學生們則你追我趕,爭取擊敗對方;學校盯著自己的排名。這一切對你并無太大幫助。
這位年輕人自稱是“小學輟學生”,實際上是在“家學”中接受的教育。他曾一度在阿肯色的一個小型大學注冊,但很快輟學,PeterThiel設立鼓勵年輕人輟學創業的Thiel獎學金時,他成為第一批獲獎人。他的一個事業,就是建立了 “反大學”(UnCollege)的組織,旨在幫助年輕人探索獨立的教育途徑,用網站把有志于學的年輕人和有關的老師配對。實際上,這和“大規模網絡公開課程”的精神相當接近。
能進哈佛商學院,說明你已經有相當的才能。為什么不自己去闖蕩,用這17.44萬美元干點更有價值的事情?要想搞公司,去洛杉磯;想搞技術,去舊金山;想搞石油,去休斯敦。在這些地方,一個月3000美元大體能過得不錯。兩年下來,17.44萬美元還能剩下10萬美元左右,這不就是你創業的本錢嗎?
商學院說到底提供兩種東西:一是教育內容,一是人際網絡。教育內容,現在完全可以從網上公開課中免費獲取,哈佛的課程并不會比網上的課程好。人際網絡買不來,但你把10萬美元的資源留給自己,給朋友買幾杯咖啡的錢還是有的,在現實生活中可以逐漸地建立一個信任自己的朋友團隊。
當然,哈佛商學院還算好,在2012年,只有不到5%的學生在畢業后三個月內依然沒有工作,而南加州大學商學院則是23%!南加州還是美國的名校。一般的商學院,就更不用說了。要知道,哈佛商學院牌子硬,不是靠價格。許多質量平平的商學院價格并不便宜到哪里去。花十幾萬美元讀一個商學院,首先可能面臨的是失業的威脅。找到了工作又如何呢?2012年,美國MBA的畢業生平均起薪是46630美元。十幾萬的投資難道就是為了換來未必靠得住的4萬多美元起薪?他另外舉出一個叫DevBootcamp的課程,花費僅僅1.22萬美元,一共10周。在那里從零開始學習編程,2012年88%的畢業生找到了工作,平均起薪7.9萬美元,回報比普通商學院好得多。為什么要讀商學院?
此論一出,立即在網上引起辯論。不少人指責他年少氣盛、無知無畏。不錯,Stephens自幼輟學,沒有受過什么正規教育,對于哈佛商學院缺乏親身了解,拿全美商學院畢業生的平均起薪和哈佛商學院的開銷一同討論,更是有誤導之嫌。事實上,哈佛商學院畢業生的中等起薪為12萬美元,外加2萬美元的簽約紅利。兩年以17萬美元的投入換取這樣的事業起點,當然物有所值。商學院除了基本的知識技能外,也并不僅僅提供一個人際網絡。商學院訓練學生在群體中的創造性,這對日后企業組織的運作至關重要。
平心而論,Stephens和Thiel乃至蓋茨、扎克伯格等等有著很大不同。他從小輟學,對自己所批判的對象實際上缺乏體驗。他的業績,也遠不能和這些企業巨人[微博]比肩。不過,他畢竟自己闖出一條路來。如今美國人在教育上從眾心態嚴重,MBA滿天飛,乃至MBA畢業生嚴重供過于求,失業率增高,也是不爭之事實。金融危機前,華爾街炙手可熱,科學家、工程師、醫生都紛紛棄其所學,到金融機構淘金。在比較低的層次,則有大量的人涌入房地產業,爭當售房的中間人。Stephens也好,Thiel也好,他們反對的是這種追風式的競爭,是年輕人放棄自己的理想,一味地接受安排,并為了爭取獲得被安排的資格而竭力滿足他人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