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生善于考試,這幾乎是世界公認的現象,但是若要論及領導力和創造力,中國學生往往就敗下陣來。這是因為很多學校和家長的應試教育的慣性思維,扼殺了孩子的創造力。這里也要提醒那些想要沖刺美國名校的學生和家長,除了要在學術成績等硬件方面下功夫外,還要在非學術成就等方面有所突破。這不是要大家一窩蜂地去玩魔方或者學網球,甚至商業投資上下功夫,而是要結合孩子的興趣和特長去努力,用真誠、社會責任感、領導力等,去打動美國招生官。
雖然美國名校在招收學生時各有喜好,但其也是有選才標準的。有才的學生是美國名校所青睞的,這個才就是指通常所說的在某一方面有特長、奇才甚至偏才等。無論是“魔方哥”劉天宇,還是被杜克大學錄取的網球女孩,這類學生身上都有一致的特質,那就是在美國名校錄取方程式中所強調的“個人力”。
更具體一點來說,美國名校的選才標準其實可以具化為學術成績和非學術成就兩項。其中,學術成績包括課內成績、排名、雅思、SAT等標準化考試成績、申請小論文、推薦信等,而非學術成就則包括學生的個人能力、面試表現、課外活動、義工活動甚至社會經驗等。雖然不同學校對以上因素的重要性的劃分不同,但是若學生在優異的成績之外,還在某個特長方面有突出表現的確可以給學校留下深刻的印象,并為學生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