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以來,德國許多高校都開設了面向具備本科學歷的外國留學生的國際課程,授予Master學位,采用英語或者德語英語雙語授課。國際課程的最大特點在于學制時間短,通常只需要4個學期即可完成全部學習。盡管對于學習德國傳統Diplom課程的學生而言,可以在學習開始的時候憑借中國的本科學歷減免一些課程,但是由于語言、課程設置等原因,整體的學習時間并未縮短多少,這時候Master的時間優勢便非常明顯。
德國長期以來所實行的學位體制不同于中國和其他歐美國家。德國高校的學位沒有學士和碩士之分,學生們經過長期的學習獲得名為Diplom的學位,在國際上通常被人們認證為碩士學位。這樣本碩連讀的學制極大保證了學生的學術水平和動手能力,讓德國的畢業生在全世界都有著很強的競爭力。但是,學生們通常需要一次性面臨五六年、甚至更長的學習時間,淘汰率非常高;而且由于與歐美學制在本質上的脫鉤,極大妨礙了學生的國際交流。
與此同時,當學生畢業的時候,Master和Diplom的學生在德國有著幾乎等同的競爭力,而對于想要回國發展的學生而言,中國教育部給予這兩種學歷完全等同的認證效果。所以許多已經在攻讀Diplom的中國學生都在抱怨當初沒能夠申請Master課程,在時間成本上就比他人要多付出許多。盡管這樣,許多Master課程的學生也會羨慕Diplom學生的德語水平、知識結構、研究水平和相對長時間留德而獲得的多文化能力。
近些年來,取消傳統的Diplom而實施國際通行的Bachelor/Master學制的呼聲在德國越來越高,許多高校甚至已經開始了這方面的改革。但不管怎樣改革,Diplom或者Master之后可以直接攻讀博士學位將不會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