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庭在決定是否留學時,最為顧慮的就是距離———相隔重洋,年少氣盛,一擲萬金,太讓人不放心了!如果最終決定了留學,家長到底是“眼不見為凈”還是亦步亦趨當起陪讀父母?留學專家建議,孩子留學應該有家長陪伴,但這個“陪伴”并非簡單的陪伴。
學業規劃輔導 行前多溝通 信息要同步
案例1:馬女士的兒子在廣州某重點中學讀初中,喜歡美式課堂的學習模式。是不是該讓他出國留學?馬女士花了大量時間與孩子溝通,得知孩子想去美國,并對游泳、水球運動有濃厚興趣后,通過中介、美國朋友推薦,為孩子選擇了美國加州的某私立高中就讀。孩子入讀后不久,就加入了學校水球隊,并很快適應了當地學習、生活。在申請大學之前,馬女士也帶孩子跑遍了各大院校,了解各校的生活、學習氛圍,從而進行選擇。
同時,她每周與兒子視頻、電話溝通一次,還通過學校郵件了解學生的情況。在經濟和時間允許的情況下,她還到美國出席學校舉行的各類活動和家長會,跟導師面對面溝通孩子的情況。“跟孩子一同了解留學信息,協助他去選擇,也促進了我們的親子關系。”馬女士表示。
專家評析:盡管父母見識多于孩子,且考慮問題較為全面,但若能認真傾聽孩子的想法,盡量與孩子達成共識,則非常有利于制定符合孩子成長需求的教育方案。孩子遠赴海外后,家長在與其溝通時,除了關注生活細節之外,也應學會通過院校、中介服務機構等渠道了解孩子在海外學習的近況。盡管不是每位家長都能經常去美國看望孩子,但是多學一些簡單的英語、多了解孩子的學業和心理狀況,是可以做到的。父母同步吸收新信息,即使與孩子身處兩國,也能給予孩子“心靈陪伴”的力量,更關鍵的是,父母能了解中西方教育評價標準的差異,就可以更客觀地看待孩子的成長,以及在孩子提出跳級、轉學、轉專業的請求時,家長可以很快地明白孩子的情況,還能給予中肯而有效的建議。
日常生活監督 孩子提要求 尊重不遷就
案例2:學生小黃剛到外國留學不久,天天跟家長抱怨好孤獨,好想家。爸爸黃先生第一時間向學校導師了解女兒的學業、住宿等情況。當得知孩子在校表現良好,只是不愿意參加活動,所以難以融入同學圈子時,黃先生決定暫不讓女兒回國,而是安慰她,多結識海外朋友是一件十分愉快的事,同時鼓勵她要主動積極與人交流,多參加課外活動。
案例3:學生小葉在高中階段即赴新西蘭留學,只要他開口,父母就直接匯錢。在父母看來,小葉只身在國外讀書,攻下“洋文憑”相當不易,所以在經濟上盡可能滿足他。正常而言,新西蘭每年生活費、學費只需15萬元人民幣,但小葉的花費卻超過50萬。可是,小葉在語言學校待了四年也沒有考上大學。原來,小葉在新西蘭結交了一些不良朋友,每天都無所事事,花天酒地。
專家評析:父母在處理孩子需求的時候,不能一味地支持或者否定孩子的需求,而要在了解事情前因后果的前提下,再給予孩子意見。實際上,這樣的溝通過程也能讓孩子學會解決學業、交往、理財等常見問題的方法。
以監督孩子消費為例,部分家長只要孩子開口要錢,就盡力滿足。但實際上,這樣無法培養孩子理財意識不說,還間接“剝奪”了孩子在留學期間培養獨立生活能力的機會,往往與家長的初衷相去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