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學生去國外留學大都很看重國外的學校排名,學校排名真的那么重要嗎?在美國的學生中多數選擇選擇學校不會過分看重大學的排名。
沒有激情是我們的最大問題
在我美國的學校中,參加數學競賽的人基本上都是亞洲人。難道所有亞洲人都喜歡數學嗎?我覺得是都不喜歡數學,但從小都被逼著學數學。這不是美國的文化。美國人是非常注重個性和差異的。我認為這一點出自基督教。
基督教中說的是,每個人就像是一個器官,就像是一個眼睛、一個鼻子或者一個嘴巴,所有人才能組成一個完整的機體。所以 “名校崇拜”的思想在整個美國來說并不被很多人所接受。我的一個好朋友賈斯汀,他在Central Academy上高二,以后打算當高中老師。我當時聽到的時候就有點不解,高中老師?高中老師掙幾個錢啊!最要命的是他想在愛荷華當高中老師,也就是在這個小城里過一輩子!他說他就打算去愛荷華大學,以后去當老師。他說這話的時候非常認真。
“你為什么想當老師呢?”我問。
“因為我喜歡當老師!”他開心地回答,“我就是喜歡教別人東西!”
他現在已經開始在Central實習了,Central有一個專門給想當老師的高中生的項目——你可以選擇簡單的課去任教。很多人肯定想:唉,愛荷華大學?當老師?這人肯定不聰明,SAT、ACT肯定考得特差,不然怎么一點追求都沒有。但是賈斯汀是我見過的最有社交能力也是最聰明的人之一。
有一次我問他的SAT成績,他正在電腦上看日本漫畫。
“SAT?那破考試。”賈斯汀看都沒看我,“我跟你說,那種考試簡單得要死。”
“你多少分啊!”
“2350。”賈斯汀看著屏幕笑,“中西部學生一般都不考SAT,我覺得我白花那錢了。”
我愣住了,賈斯汀?2350!
“那……你的ACT呢?”我問。
“36。”他還是看都沒看我。
我一下子迷茫了。36分是ACT滿分啊!但是賈斯汀要去愛荷華大學、愛荷華大學?
在Central Academy,每一個人都有非常明確的目標,他們的大學選擇完全是跟他們的職業選擇相符合的。他們不看大學的排名,而是直接去那個大學訪問——住上幾個晚上,看看那個學校還有那個城市是不是適合他們。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特別喜歡干的事情,這種愛好是獨特的,而不是盲從的。這種 “激情”也就是美國名校想看到的東西。我很坦白也很殘酷地說:國內完全是不給你機會讓你堅持自己的“激情”的,這也就是為什么中國人覺得進美國名校難。因為變成跟別人一樣是最容易的,我們從小就在不停地練習怎么考跟別人一樣高的分,怎么學跟別人一樣的樂器。但是到了高中,性格已經基本上成型了之后再想找到自己的一種愛好,建立一種自己獨特的性格那簡直就是不可能的了。的確,中國人的基礎是很好,數理化是很牛,但是一旦到了沒有人逼著學的地方,因為沒有自己的“激情”,就真的是很難再堅持了。
美國學校希望你從小就有一種“激情”,然后這種“激情”能夠貫穿你的一生,也就是說在沒有人逼你去做的時候你還能發自內心地想去做這件事,這樣的人才能成功。所以在美國,會有ACT考36分的賈斯汀想去愛荷華大學,在中國,只會有無數ACT考16或17的學生發瘋地沒有原因地想進常青藤。
難道進了常青藤就能夠成功嗎?不是的。名校的確給你提供了更好的機會、更好的環境來幫助你成功,但如果你沒有那種利用這些機會的能力,進去了也只是每天盲目地學習。這就是為什么常青藤大學想要那種有“激情”的人,因為他們不盲目,他們會自發地利用名校提供的機會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最后取得成功。
我認為中國學生的問題在于沒有自己的“激情”,而這是最大的問題。家長都會說:哎呀,進去了就行了,先進好學校再建立“激情”,建立性格。這簡直是扯淡,都快20歲的人了,才開始找自己喜歡干的事情?人家美國學生都提前十幾年找到了。這應該就是中國落后于美國的本質原因吧。這是不可比的。
我沒有貶低中國學生的意思,這是文化的差異。如果你想進美國的好學校,這種“激情”是必須有的,而最不好的消息是:這種“激情”是老師教不了的,也是培訓不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