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國內高校與國外高校之間的專業銜接并不十分完全吻合,所以如果考生沒有一定的變通能力和自我學習能力,恐怕很難適應國外的課程。
山東財政學院國際合作處副處長楊慧琴教授及曾赴英國留學的馬藝桂等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均提醒國內有出國留學打算的學生,出國留學首先要考慮各自家庭的經濟承受能力,其次還要考慮學生的自學及生活自理能力,更重要的,在選擇國外高校尤其是專業時,要多結合自身的興趣愛好,選擇學校和專業不要盲從,別人都公認的好專業,往往不一定完全適合自己。
楊慧琴教授說,目前山財向合作辦學的學校輸送交流生,一貫的原則是優中選優,在選拔的時候都要對這些學生的綜合素質進行嚴格的考核,學生不僅要成績好,而且動手能力、溝通協調能力都要比較出色,否則學校不進行推薦。
楊慧琴教授認為,目前國內高校與國外高校之間的專業銜接并不十分完全吻合,所以如果考生沒有一定的變通能力和自我學習能力,恐怕很難適應國外的課程。
另外有些學生出于個人愛好等方面的原因,要求調換專業,尤其是那些文理科跨度很大的專業調換,也一定要慎重,不要看到國外某高校在某個專業上是強項或者緊盯著國外某個高校的名牌專業,認為只要能從這個王牌專業畢業,就能找到一個好工作,其實這樣的想法在具體實踐中,就會遇到一些困難,因為即使再好的專業也不一定適合自己,很多留學生因為盲目追逐國外高校的熱門專業而不適應最終放棄學業,給身心造成一定的影響。
馬藝桂則告誡那些準備出國留學的學生,出國留學一定要有充足的思想準備,因為在異國他鄉,遠離親人,生活、學習等一切事情都要靠自己親自打理,比在國內求學要辛苦很多,如果不具有較好的生活能力和吃苦耐勞的精神,恐怕在短時間內還不能適應國外的學習生活。
馬藝桂還鄭重提醒廣大學生,不要把學費生活費寄托在打工上,盡管打工掙錢收入不錯,但也會浪費一些精力,耽誤很多時間。所以,打工的前提是不能耽誤正常的學習時間,在國外高校中,留學生因為打工掙錢而耽誤學業甚至最終輟學回國的事情并不是少數。
在蘇格蘭享受學生生活的十個建議
蘇格蘭留學生的生活和任何地方一樣——這是你人生的一個重要階段,將對你的一生產生重要的影響。
蘇格蘭有著多年歡迎國外留學生的傳統,不少大學都給予海外留學生很多資助,其中也包括很多留學生自己組織的團體。
下面這10條建議來自10位優秀的在蘇格蘭留學的大學生,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1.曾在斯坦福大學學習的加拿大留學生朱莉婭告訴我們:“我來到蘇格蘭最難忘的一件事就是第一次參加同樂會,我已記不清當時做了些什么,但是真的是很有趣的一件事情。”
2.在愛丁堡大學學習過的美國留學生雷沃瑞特說:“如果你想要一點國際的滋味,愛丁堡的Tollcross是城市的一個最佳去處。這里的商店、咖啡館和飯店提供了北非、南非、墨西哥、印度、土耳其、美國、中國當然還有很多蘇格蘭人自己的食物。我喜歡這里,這讓我想起了自己的故鄉華盛頓。”
3.來自北京的常現民,在奧克尼大學組織了一個學生團體。他說:“如果問我對中國留學生有什么建議的話,我想說的是一定要努力學習英語,因為在當地會有一些難以理解的方言。比如奧克尼的方言就很重,在這里你會接觸到很多有趣的單詞,但是一開始總是會很難理解。”
4.畢業于愛丁堡大學的澳大利亞留學生理查德說:“大膽來吧,敢于嘗試,穿一雙暖和的靴子,這里很容易品嘗到米酒的樂趣。”
5.畢業于愛丁堡大學藝術專業的加拿大留學生馬特說:“首先要及時向學校申請獎學金,然后盡早開一個銀行賬戶,因為這通常要花去你很多的時間。”
6.來自新斯科舍的鄧迪大學生埃瑪說:“這里的文化氛圍很好,人們也和新斯科舍一樣和善。我驚訝于這里的人們是多么友好。在路上向陌生人問路,他們都會熱情地告訴你怎么走,甚至還會開車帶你去要去的地方。”
7.從安大略湖來的留學生馬修現在赫瑞·瓦特大學學習,他說:“蘇格蘭最吸引我的地方是這里人們的那種悠閑自得、幽默風趣的生活態度。雖然家里的生活也很舒適,但是和這里卻大不一樣。我喜歡和蘇格蘭人聊天,聽他們講故事、說笑話。”
8.曾在愛丁堡大學學習過的新加坡留學生塞迪說:“我是一個穆斯林,在這里我能夠自由地遵守我的信仰和佩戴頭巾,而不必擔心引起別人過度的關心。”
9.畢業于愛丁堡大學的瑞典留學生Moa說:“我很喜歡我所在的這個叫Marchmont的地方。這兒緊挨大學,并且還有商店和公園,晚上還可以去附近的酒吧。我最喜歡的電影院就在附近,尤其是在愛丁堡電影節期間可以很方便地看上幾場自己喜歡的電影,真是太好了。”
10.曾在鄧迪大學學習過的中國留學生王舒說:“在留學期間,國際大學生有很多機會可以參加各種各樣的社會團體。我在大三時加入了一個年輕企業家協會并且在一年后通過選舉成了該協會的會長,自身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鍛煉,所以留學生的整個經歷并不僅僅在于參加了多少講座和考試,而是真正學到了多少有用的東西。令人驚訝的是,我在這里還毫不費力地找到了許多中國傳統美食,因為這里遍布著很多這樣特殊的商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