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氣氛很沉重的采訪,曾經作為“海歸”優秀學子的江建一臉的無奈。5年前,他以優異的成績被美國一所大學錄取,攻讀本科學士學位。“但沒想到的是,由于專業選擇不當,畢業以后在美國根本找不到工作。而回到國內,對國內大環境也不了解,就憑著那張畢業證書,找了好多家公司。很多公司用人都要求能夠立刻上手,結果由于沒有工作經驗,所以都是空手而歸。好的職位更是要求良好的從業背景,更是不可能等你來挑的。普通的職位,又太對不起這幾年的留學經歷了,那畢竟花了很多的錢。都說教育是一種投資,但現在看來由于專業選擇不當,這個投資要收回恐怕很難了。”
江建苦笑著說他現在找工作是高不成,低不就,“沒辦法,當時可供選擇的學校就幾所,可供選擇的專業也就只有幾個。”社會競爭細節化“這是一個細節化競爭的年代,粗放型選擇方式已經一去不復返,包括留學。”某留學專家這樣認為。
這不是什么簡單的社會現象,而是一個趨勢,我們面臨的是一個細節化的社會。一位職場人士這樣告訴記者:“現在普通的文憑連敲門磚也不是了,留學鍍金也要分三六九等,不僅比學校,還要比專業,甚至還要比導師。”
“而就是現在,很多人在面臨出國留學這樣重大的選擇時,仍然很盲目。他們只在乎以最少的錢,最短的時間學完最好學的課程。至于以后的就業前景如何,一般不會考慮。”一位資深留學服務專業人士這樣告訴記者,“盲目追求那種專業性不是很強但是卻很‘熱’的管理類專業的學生,在回國以后很有可能成為‘海待’,這是片面的人才過剩與人才匱乏。”
那么,為什么我們不可以有多種的選擇?在社會競爭細節化的今天,有很多專業是市場的空白,也是留學生最好的選擇。如果你還有什么懷疑,這里有一個簡單的例子:目前,我國獲得國際認證的精算師人數與社會需求的比例是150,使之成為高居各職業排行榜的金領人才,對人才的競爭呈現白熱化趨勢,保險公司之間互挖墻腳的事情也不斷見諸報端。但在出國留學的人中有幾個是學精算的?又有幾個知道國外哪些大學的精算保險專業?
中國有一句俗話,叫“人怕入錯行”,一旦遭此覆轍,你要么懷才不遇大嘆上天不公,要么看著機會來臨自己卻心有余而力不足。這對于花費巨大精力與金錢出國深造的學子來說,代價是巨大的。
有人說,出國深造是一項教育投資,既然是投資,就是買一個未來,一個未來人生的命運。如果說以前是“知識改變命運”,但在現今形式下的留學深造領域,應該是“專業改變命運”。當未來的一切都難以預料之時,高屋建瓴的前瞻性眼光將決定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