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世界報》11月15日報道,歐洲大學開始反擊,歐盟成員國受夠了上海交大年復一年"壓低"歐洲大學的排名。不久之后它們將擁有自己的排名。
歐洲對上海交大高校排名的態度先是無視,后是批評,最后歐洲高校界感受到了壓力。
法國《世界報》報道說,2003年出現的上海交大高校排名總是把美國的大學(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麻省理工大學、哥倫比亞大學)排在前面。在前100強中有34所歐洲高校,而美國有58所,亞洲有8所。
13日,歐盟委員會教育文化總司長奧迪勒·坎坦在巴黎舉行的關于“教育系統國際對照”歐洲研討會上宣布,將進行招標,以在2010年出臺大學排名。
這樣做有兩個目的:一是加強歐洲大學的國際競爭力,二是加強歐洲大學的流動性。目前歐洲大學的流動性很差:只有4%的歐洲大學生在大學生涯內曾到國外學習過。
在法國,2007年準備發放的2.7萬份Erasmus獎學金有4000份沒有找到領取人。“Erasmus獎學金需要新的活力”,法國高教與科研部長瓦萊麗·佩克雷斯表示,只有3%的歐洲教職研究人員在歐盟另一個國家工作。
佩克雷斯希望將來的排名能夠揭示歐洲大學的“真正成績”,同時保證信息“透明”。她還希望排名能取得顯著的經濟效果,提高歐洲大學的吸引力。
歐盟大學排名將主要借鑒德國在十幾年前創立的高校發展中心的做法。德國高校發展中心按照三十幾種指標對232所大學進行排名,這樣有助于學生擇校。排名的標準多種多樣,例如出版物的數量、學生的融入情況以及學習條件等。
歐洲大學排名同樣將采取“多重標準”,同時考慮每個學科的教研質量。因此,要將大學排出名次其實很困難,歐洲給自己的大學排名的設想,主要是繪制一張“地圖”,讓各學院之間相互比較、幫助學生們明白地做出選擇。最后,歐洲排名將在國際范圍內進行,目的是與上海交通大學的高校排名一較高下。
2003年出現的上海交大高校排名總是把美國的大學(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麻省理工大學、哥倫比亞大學)排在前面。在前100強中有34所歐洲高校,而美國有58所,亞洲有8所。
歐洲對上海交大高校排名的態度先是無視,后是批評,最后歐洲高校界感受到了壓力。除了上海交大排名外,已經存在很多高校排名,例如《金融時報》MBA排名、荷蘭萊頓大學排名等。
佩克雷斯表示,所有這些排名都具有“毋庸置疑的缺陷”:過于注重名氣而非客觀指標,后者需要大量的收集與分級工作。
上海交大排名看重研究成果(研究人員以及以前的學生獲得了多少諾貝爾獎、菲爾茨獎,在著名科學雜志發表了多少文章),從結構上說不利于歐洲高校。這是因為歐洲的大學一般規模小,更加注重人文學科與社會學科。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