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黑龍江、安徽等地打破戶籍限制開放異地高考后,北京、廣東最新出臺的政策則顯示,外地戶籍考生暫不能在當地報名參加高考。
備受關注的異地高考,該如何尋找教育公平的平衡點?各地情況不一,如何因地制宜、循序漸進地推進,成為考驗改革政策制定者的一道艱難考題。
和眾多家長期待的政策不同,北京教育考試院21日出臺的政策規定,明年高考報名須具有本市正式戶口。雖然異地高考方案并未出臺,但這已表明,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中的非京籍考生暫不能參加北京高考。
按照國家關于異地高考政策出臺的時間表,31個省區市年底前要因地制宜出臺異地高考政策,解決符合條件的隨遷子女在流入地高考的問題。年底期限漸近,北京市教委目前仍表示方案“正在研究中,現在不便透露”。一些進城務工人員在失望的同時仍未放棄期待,不過眼下“孩子究竟該在哪報考”,成為他們的最大困惑。
11月22日,廣東公布的政策同樣規定,非本省戶籍考生高考報名仍未放開。就在同一天,上海公布,有合法穩定職業和住所,參加該市社保等,但積分指標體系并未公布。
此前,黑龍江、安徽兩地的政策都打破了戶籍限制,設置了異地高考的基本門檻。如黑龍江規定“有合法職業和穩定住所(含租賃)”,隨遷子女“連續就讀3年”,而安徽則只要求隨遷子女在該省有完整3年學籍。這讓人們對異地高考的改革寄予了更高期望。
但是,作為外來人口較多的京、滬、粵等地,推進異地高考的政策則顯得較為謹慎,這表明教育改革的復雜性和艱巨性超乎想象。異地高考的問題和主要矛盾集中在北京、上海和廣東。
由于外來人口眾多,一旦全面“開閘”異地高考,將會對當地的教育資源等系列問題形成巨大沖擊。因此,教育改革既要考慮改革力度,又要考慮群眾的可接受度,循序漸進,不停頓、不折騰、不倒退,避免大的波折。
每年有二十幾萬高中生放棄國內高考出國上學。這一點都不奇怪。在高校擴招,高校本科師資薄弱,課程設置不盡合理的現實下,有能力讓孩子出國的父母,為什么要讓孩子經歷高考的折磨呢?但那些沒有經濟能力的家庭又該怎樣呢?大學的教育質量能對得起孩子們從幼兒園就開始的寒窗苦讀嗎?
中國的高考絕對是對學生的一種折磨,當然也是鍛煉。中國的絕大部分家庭和學生只能面對。但越來越多的家庭有了能力后就選擇了送孩子到國外讀書,避免了讓孩子承受這沒有意義的考驗。可悲的是絕大部分家庭和孩子還得面對。想要改變真是太難了,因為至今還沒有比高考更好,至少是更平等的辦法。面對只認分數的國內高中老師,孩子越發失去了寬容、善良、快樂,過早地體會苦惱的人生。嚴重不理解這樣的應試教育,不過大家都這么活,說明已經認可這種活法。
其實,高考和出國讀書只不過是人生的兩種活法,只有擺正心態,以積極的正能量來看待問題,做最好的自己,這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