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區一:等到大三再考慮實習
“大三暑期才是合適的實習期,而大一或大二暑期實習是沒有必要的。”抱有這樣思想觀點的家長和同學不在少數。實習是為了讓你的簡歷告別零的社會實踐,只有當你有了這樣的經歷后才容易找到申請的方向,更容易寫出讓招生官眼前一亮的文書。
很多情況顯示,看似和所學專業沒有直接關系的經歷,卻會為今后的就業奠定基礎,我們永遠不會知道這些經歷會在什么時候用到,但一旦需要的時候,你已經做好了準備。另外,通過實習還能結交到朋友。
誤區二:只要能進大公司,打雜也可以加分
首先,學生參與的實習自然影響越大越好,但與之相比,更重要的是要突出你的主體性。
其次,實習的參與深度也很重要,所以要盡量沖到活動最前沿,而不是做一些間接、不痛不癢的工作。
比如說到名企實習,你如果只在辦公室里打打雜,我覺得哪怕是國際頂尖的金融機構的實習,人家也只會認為你是去走了個過場。
第三,參與的時間,最好應該展現自己參與這個實習的周期,時間長一些就會更好,這能夠說明你至少在一項實踐中取得進步,并一直保持這種努力。所以,在這里再次強烈建議大家盡早開始思考實習準備問題,提前最好規劃。
誤區三:刷分才重要,實習是在浪費時間
美國留學很多準備申請研究生的同學都認為,GPA和標準化考試成績是最直觀、最容易被學校卡死的條件,所以過分追求高分,而對實習毫不在意,這樣的觀念一定要調整。
錄取委員會總是希望他們錄取的學生能夠組成一個優勢互補的團隊,這個團隊的每一份子都能在交流中得到提升。所以他們會看你的經歷能對其他學生有什么貢獻,能與一起入學的同學有什么樣的互補優勢。這時候,實習及你的經歷就成了重要的考量標準。
誤區四:實習隨便找找,提升競爭力就可以了
在實習的過程中,要注意在學校需求的基礎上展現出你的經歷和特點,這才能將實習的作用發揮的更充分,必須以申請項目的需求為出發點,判斷應該做哪些準備,參加哪類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