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缺乏準確定位
有很多申請者,總會強調說只去TOP 30 的學校或TOP 50的學校,但問其為什么認為自己適合這些學校的時候,卻答不出來,這就是沒有對自己做一個準確深度的剖析,沒有給自己一個定位。
明確自己研究生畢業后的計劃,是直接回國工作還是希望能在美國實習后再回國?是希望能研究生畢業就工作還是希望再繼續讀博士?自己在國內的成績一般,GPA大概3.0,如果我一定要去前30的學校,在那里和那些成績很好的學生一起學習競爭,能競爭過嗎?希望在研究生階段學習偏理論的課程還是偏實踐的課程等等。
在做選校前,首先要確定自己能清楚的回答這些與自己定位相關的問題,有了定位,就會清楚自己究竟需要選擇什么樣的學校。
二.只關注排名
由于國內的學生對美國大學了解的不多,所以在選校的時候,都會先參考一個數據,美國大學的排名。但很多申請者卻又過分的依賴美國大學的排名,美國大學研究生院眾多,僅計入排名的就有三百多所,而我們僅僅只是從這些排名來認識學校是遠遠不夠的,或者說是不科學的。
美國的U.S.News 排名,是美國一個盈利雜志所做的排名,是非官方性質的,雖然很多同學在選校的時候非常依賴這個排名,參考這個排名,但并不意味著排名之外的學校,都是不好的學校。有一些重內在,不慕虛名的牛校,也是在名單之外的,能否發現,需要詳細研究學校。當然,較之泰晤士排名、QS排名、NICHE排名、普林斯頓排名,U.S.News 排名更具有參考度,尤其本科申請的同學,如果是申請研究生的同學,可以既參考綜合排名,也可以結合著專業排名。
三.選校沒有梯度
很多同學在選校的時候,總是會選很多名校,而這些學校的錄取標準卻非常難把握。如果申請者的條件夠好,可能你的運氣也好,那么這么多的名校可以錄取幾所。但是如果學生的條件不是都滿足了這些學校,那么就要做好被全拒的可能,如果申請失敗了,損失的就不僅僅是費用,時間是最大的損失,因為申請者就必須在第二年再來重新選校,重新申請。
當然,選的太保守也不好,最好把沖刺的、適中的和保底的學校都選一些,在此值得一提的是,很多排名低的學校在一些專業的錄取難度上比排名高的學校還要難得多,所以不能單憑排名推算申請的成功率,而是要結合往年的錄取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