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寧來芝加哥上學時,是小學三年級的學生。
寧寧剛到芝加哥時,英語差到幾乎什么也聽不懂的地步。有意思的是,走之前,他的父母還給他報了輔導班,整整一年都在為學好英語奮戰。
開學后第一次開家長會,我去參加了,老師拿出了孩子考試的成績表,詳細地給我分析了孩子在語言方面所表現的長處和短處。而且,根據考試成績分析報告,學校專門派了一個英語老師給孩子輔導。短短一年后,寧寧的英語突飛猛進,老師索菲亞太太的評價是:“非常漂亮的書寫,優異的發音和閱讀”。
我覺得,寧寧能夠在一年的時間里,快速地融入到學校的氛圍中,除了浸入式的語言環境,很大程度取決于拾漏補遺的“過程考核”。美國的教育模式采用的是過程評價的方式,孩子每次上課的表現,都會被記入自己的檔案,日常表現成為最主要的考核標準,階段測評考試只是為找到孩子的學習弱項,有針對性地拾漏補遺。而國內的英語學習,卻陷入為考試而學習的誤區。
去年圣誕節放假前,我體驗了一次英語考試過程———考試由孩子與白板互動完成,試題是隨機抽選的,所有考題只依據學習目標,與老師上課的內容無關。如果孩子在考試中表現不佳,隨后老師會展開針對性的教學,再次安排考試,這樣的考試可以進行很多次。
對于孩子們學語言的不同方式,我的好朋友海倫女士說:“與中國近乎淘汰制的考試相比,美國小學對孩子進行考試,更多是為了發現問題,加以改善。”她所在的瑞思英語是在美國這個英語為主要語言的國家做英語培訓的,她考察過中國的許多學校。
孩子學習英語,單純以考試結果作為衡量依據,很容易使孩子陷入考試的壓力,甚至產生敵對情緒,如此就“得不償失”了。值得期待的是,不久前我聽說拾漏補遺的“過程考核”方式被引入到了國內。
來源:金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