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0月5日,成長經歷中從未脫離過蘇州的我,作為短期交換留學生踏上了去往日本的旅途。
和所有未曾到過日本的人一樣,來到這個國家之前,我獲得的所有關于日本的資訊幾乎都傾向負面,以至于自己都產生過苦練一套女子防身術再去的荒唐念頭。如今回想起來,忍不住想笑的同時也不禁聯想到類似國家關系、宣傳導向這一類更復雜的話題。
我的留學生活就在這種酸酸的氛圍中開始了
言歸正傳,當真正步入日本這個陌生國度的那一天到來、陪同我一道前往的家鄉熟人在安頓好我之后向我揮手道別、獨立離家后獨自過夜的第一個夜晚降臨時,我呆坐在空蕩蕩的單人宿舍里,從大包小包的行李中掏出家人的照片貼在墻上,這種時候免不了鼻子一酸,但幸而眼淚沒有掉下來。我的留學生活就在這種酸酸的氛圍中開始了。
初到日本的第一周,我吃了整整7天的紫菜湯面條,家里帶來的紫菜湯包,加超市里一百日元左右一袋的面條。并非我不懂做菜,而是基于對日本高昂物價的心理恐懼。逛超市的時候看到任何一樣物品的標價我都不自覺地將其換算成人民幣,然后打個寒顫,心里告訴自己是來這兒學習的要有吃苦的準備云云。到了第8天,在與一位湖南的學姐有過短暫交流后,我被告知其實精打細算也能吃好,這才有了購買肉類和水果類的勇氣。再過了幾天,我宿舍的簡易廚房里已經整齊地排列著醬油、醋、麻油、糖、鹽、味精,我開始兩菜一湯地像像樣樣地過起了日子。
然而隨后問題再次出現。原本在出國前,生活在京都的熟人告訴我日本是個購物極其方便的國家,再小的拉面店也能刷卡消費。為此媽媽特地去辦了中國銀行的一套子母卡,即國外刷卡國內還錢的那種。可是當我好不容易對自己所在的城市——福井縣福井市有了初步的認識之后,卻驚訝地發現這個安靜祥和、級別相當于“省會”的城市,能刷卡的店鋪居然少到可憐,尤其是我住處和大學附近的超市、食堂、便利店等最常光顧的場所。而把錢從卡中取出再兌換則相當麻煩,手續費也不菲。出國時自己所帶的現金只有縫在牛仔褲口袋里的12萬日元,購買初期的生活必需品已經花費了不少,接下去的生活要怎么辦,打工自然而然成了必然出路。
賺錢這件事上一定要靠自己
打工兩個字,對于呆慣溫室的學生來說,往往既充滿了未知的冒險般的吸引力、又帶有辛酸艱苦摧殘身體的悲慘印象。多年前電臺熱播的一部反映在日留學生艱辛經歷的紀錄片,里面的打工場景讓包括我在內的所有觀眾唏噓不已。而事實上,當自己真正上了打工這條船之后,才真實地獲得了兩方面的客觀感受:
一、掙錢的確不易;二、并非不易到“悲慘”的程度。
可能看到這里有人會想,一個電話讓父母匯錢來不就行了嗎?的確,這是最簡便的方法,加之我的家庭條件尚可,又是獨生子女,家里根本不需要我來支撐。然而,相信大多數留學過日本或其他國家的、性格上還算比較獨立的學子們都會有共同的做法:身在國外,報喜不報憂是孝順父母的最根本原則和立足點。
另一方面,日本打工制度較歐美國家來得寬松,只要得到導師的許可,去相關部門辦一張課外打工的資格許可證,就能放心地正大光明地掙錢養活自己。日本本國的很多大學生,也基本靠打工維持自己的零花開銷,因此在一個學生圈子的環境里端盤倒水拖地刷盤子,不大會產生心理上的落差感。
至于所打的這份工的來歷,各人就不一樣了。很多粗通日語或者壓根兒不懂日語的留學生,基本依靠前輩介紹。但正如《無間道》里的經典臺詞:出來混,總是要還的。通常情況下平白無故接受他人的好意是行不通的,即便他人純粹出于熱心不求回報地在幫你,日后當你不想再干手頭這份工作時,就會礙于情面難以說出辭職的話。就我個人而言,剛開始既沒有同校的前輩照應又沒遇到老鄉,并且在一位“老江湖”(留日多年的老留學生)多次含糊其辭地向我推薦某個高工資的不明工種、引起我的防范之心后,我便堅定了信念:賺錢這件事上,一定要靠自己,有求于任何人都不妥。
于是,在其他人的指點下,我來到便利店買了一本當地的找工指南開始了“找工攻略”。每晚,我都重復著這樣的工作:一手攤開福井市地圖,一手翻著招工指南,將工資、工種合適的招工信息折角,然后在地圖上查找其位置,如果離我的住地或學校較近的話就記下其電話號碼,次日手捏一堆硬幣來到樓下的公用電話亭、操著背熟的幾句敬語一家家打過去詢問。很多用人單位一聽是個留學生的聲音立馬會表示已經招滿了,也有個別的接線人員比較心軟地請我留下聯系方式等等。
最終,在通過了兩家餐飲店的電話提問和面試之后,我選擇了其中一家法國餐廳,于到日的第三十天開始了人生中第一次正式的工作。套用一句官腔話:開始打工,是一個里程碑式的事件。
后記
有了工作,便有了穩定的生活來源,也便有了安心學習的物質基礎和打越洋電話時向父母不斷“報喜”的心理基礎。當然,報喜的背后必然摻雜著其他種種感受,甚至有過憤恨不平和潸然淚下的時刻。 但總的來說,當我現在回憶起整整貫穿我一年留學生活的那份工作,還是會微笑的。因為被理解總是多過被誤解的,被鼓勵總是多過被訓斥的,被關心總是多過被冷淡的。
相信對于我整個人生來說,這樣一段經歷也會在未來不斷給予我提示和信心。這是一筆永久的財富,尤其在當前又回到父母身邊,重陷溫室、惰性再生的情況下,它顯得那樣熠熠生輝,閃耀得讓我自己羞愧。(張昊)
來源:姑蘇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