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佳:原杭州外國語學校畢業,2006年起就讀于俄羅斯莫斯科人民友誼大學,目前回杭州度暑假。
《莫斯科不相信眼淚》是一本經典的前蘇聯老片。在很多年前,它代表了一個時代年輕人的夢想和奮斗。在飛往莫斯科之前,我并沒有看過這本影片。而當自己身在莫斯科的某個下午,無意間看了這本片子,不由心生感慨。
每當別人聽說我在俄羅斯留學時,總會露出非常驚訝的表情,然后免不了問一句:“為什么啊?”有時我會說:“去不起其他國家。”有時會答:“這國家教育質量好啊。”可其實,心底里我是喜歡這個國家,喜歡它世界第一的國土面積,喜歡它悠長的歷史,喜歡它剛硬的民族性格,喜歡它的排球隊,喜歡它的地鐵……雖然我早已明白我的沖動與決絕,但至今沒有后悔。
先讀一年預科
我現在就讀的莫斯科人民友誼大學,因為2003年的一場火災而在中國“聞名”。這是一所在俄羅斯很有名的綜合性大學,廣泛接受國際學生。學校就像一個小小的地球村一樣,能結識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了解各國的文化。
外國學生來這所學校,必須接受一年的預科教育。我還記得第一天去上課時非常緊張,因為什么都不會。推開門,只見一位白發蒼蒼面容和善的老太太正等著我們。她便是我們的俄語老師——柳德米拉·妮卡拉耶夫娜。其實有段時間,我們都只會叫她“老師”,因為這么長的名字對我們這些初學者實在是很困難,但在俄羅斯,老師更希望你直呼其名,認為這樣才是尊重的表現。
俄語很難學
說到俄語,連我們預科系的系主任都說它是世界上最難的字母語言。它的名詞分為陰性、陽性和中性,動詞要變位,名詞、形容詞還有六格之分,以至于每說一句話之前都要好好想清楚究竟要是什么性要用哪個格。俄語發音中還有一個普通話里沒有的大舌音,其他國家的同學輕松地就能發出這個音,自己卻練了大半個月。想想從前學的英語,真是簡單。
不過,預科學習還算比較輕松,老師不會布置太多作業,考試題量也不大。她只是不斷鼓勵你開口講,因為她知道很多中國人語法好,但開不了口。
同學互助學習
預科畢業時,我拿了全部滿 分5分,很得意地回國休息了一個多月,等開學再回到莫斯科時,我一下就懵了,因為上課完全聽不懂。在預科時,老師會因為你還是初學者控制語速,也盡量避免用難的詞語。而到了本科,因為和俄羅斯同學一起上課,老師根本不會管你是不是外國人,一堂課下來最多只能聽懂30%,根本別提記筆記了。于是,大一前幾個月的生活過得非常痛苦,聽不懂就不想聽,但必須逼著自己去聽,回到宿舍還要抄筆記,寫作業,看書,簡直忙瘋了。大一上半學期的成績單簡直讓我拿不出手,不過,下學期就好很多了,十幾門課都是4分以上。
當然,這份進步中有很大一部分要歸功于我的好朋友們。就比如我們班的安娜是個很開朗的姑娘,她的第一外語是英語,第二外語是中文。她是我的俄語老師,我嘛,就常常教她中文,有時實在解釋不通,就把英語搬出來救急。她還會用拼音給我發短信,經常和我講一定要來中國看看。Shauki是個埃及和俄羅斯混血的大男孩,常常能聽到他在阿拉伯語和俄語中轉換自如,他的英語也非常棒,讓人不得不嫉妒。我寫的作文,常常被他改得滿紙都是紅色,他還直夸我:“已經寫得不錯了!”還有來自烏克蘭的Katya,蒙古的Badrakh……有時大家一起出去玩,就像是個小型國際旅游團。也正是這些可愛的朋友,為我的莫斯科生活添上了最靚麗的色彩。
漂流在外 滋味不好受
現在,有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來俄羅斯留學。因為中俄關系在慢慢改善,俄羅斯也是個還未被完全開拓的市場,再加上留學費用沒有其他國家那么高,教育質量又好,前景非常誘人。
但如同任何留學生一樣,一個人漂流在外的滋味只有自己能夠體會。常常在想,假如我沒有來莫斯科,我永遠也不會在逛超市時為一卷衛生紙的價格考慮半天,永遠不會發現3個人對著很粗糙的三菜一湯竟然可以吃出很幸福的感覺,只因為那是自己做的;永遠不會在陌生的街頭感到不能與人溝通如此無助,永遠不會了解獨立生活的含義,永遠不會真正學會自己對自己負責,永遠不會知道家是那么美好。
我想,我選擇了莫斯科,就不會輕易放棄。
來源:錢江晚報